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湘灵知道,自己只是籍籍无名的一个女子,只是因为诗人白居易的缘故,才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点儿痕迹,带着一抹悲情的色彩。
湘灵出生在符离的一户平常人家。父亲是个读书人,思想也算的开明,没有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反而教她读书识字,还教她认识音律。邻居们也都夸她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
7岁的时候,她认识了新伙伴白居易,一个比她大4岁的男孩,一个官宦人家的孩子。他知书达礼,又才思聪敏,是一班小伙伴中的佼佼者,也是她的好朋友。那时候,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身份上的差异,会对她的一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几年之后,他出门游学了,她也慢慢的长成了不方便随意和男生接触的少女。他们有好长时间没有再见面,直到她15岁的那年中秋。
那时,他已是邻里乡亲口中的青年才俊,她在闺中也多有耳闻。听闻他归来,也便偷偷的溜出去看热闹。
在人群中看到他,湘灵差点儿没认出来,没想到当年清秀的小小少年已经长成了一个风度翩翩,姿容儒雅的青年。看他礼仪周全的众人打招呼,她心里居然也会有种莫名的开心。
在她微微笑着的时候,没想到他也看到了她。湘灵明显的在他眼中看到了讶异和惊艳,以及恍然大悟的欣喜,他终究还是认出了她。
后来的故事便如所有两情相悦的年轻男女一般,他们也陷入了爱情之中。湘灵想,或许就是那首写给自己的《邻女》诗,让她爱上了这个男子吧。“天仙”?真亏的他想的出来,不过,她喜欢,又有哪个女子会不喜欢这样的夸赞呢?
父亲告诉她,齐大非偶,劝她收敛情意,免得日后伤心。热恋中的湘灵自然听不进父亲的劝告,毕竟乐天说过这一生非她不娶。湘灵也答应了非他不嫁。
后来湘灵觉得,果然姜还是老的辣,一切居然都被父亲说准了。
白居易的母亲不愿意接受一个小门小户的女子成为自己的儿媳,直言要为儿子寻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
湘灵也曾经想过要断了这份念想,大家各自婚娶,再不相干。偏偏他说自己一定会说服母亲,许诺给她一个未来,央告她一定不要放弃。她应允了。
可是从15岁等到23岁,他的母亲从来都没有松口的迹象。而她家的门槛儿都快被媒人踩破了,父母也是多次劝解,却都被她一一拒绝。她要等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湘灵23岁那年,白居易离家去了江南叔父那里。他们都以为,等他有了功名,他母亲便会抛却成见,成全了他们的姻缘。
那时是他们相恋后的第一次离别,当时的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离别,在他们后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
她25岁,他高中进士,回家来,满心以为会说服母亲。她也以为这次终于可以不必再分离。谁知,10个月后偶,他们又一次黯然离别。
她29岁时,他已在长安做了校书郎,需要举家搬迁至西安。在母亲的严厉看管下,他偷溜出来与她道别。湘灵知道,这一次,他们是真的没有机会在一起了。于是,湘灵拿出了在离别的日子里为他做好的鞋子,留给他做个纪念。
她已经年届30,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姑娘。蹉跎了岁月,虚度了年华,父母看她的目光越来越忧愁哀伤。可是她还是不愿意嫁人,她当初说过非他不嫁,即使已与他相隔天涯,她也想守着这个承诺。
她33岁那年,从一个去长安做生意的乡亲说起,他成婚了,新婚夫人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
她没有掉一滴眼泪,只是默默的回家把自己的头发挽成了妇人的发髻。她永远记得他为他写的诗“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只是,那样的美好年华,他们,都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