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互助教育到底是否真的可行?》2016-05-29
一、文章概要
1.去中心化,这个趋势正在向各个领域蔓延,最初是去中心化的文件传输,普通用户只是觉得下载速度快了;但后来,是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这让人们震惊;现在又有一个领域正在慢慢被颠覆,教育领域。
2.现实中绝大多数老师真的全无用处。
全世界的中小学老师到了入职十年之后,都会发出相同的感叹,"最后真的有出息的,怎么全都是当年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学生?"
绝大多数人在离校十几年后,甚至完全不记得大多数老师的名字 —— 因为老师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更别提有作用了。
父母也是如此,就算是合格的父母,也只是完成了经济上的义务,而把学习和成长方面的责任外包给教育机构。
3.从核心本质上来看,"教育从来都是自发的社交行为"。
一个人如果没有成长的欲望,谁都没办法,全世界所有的教育体系最终都败在这里。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就是,学习本质上就是社交行为。
这里的"社交",不一定是实体交流,还可以是虚拟交流,读一本书就是在与作者交流;传递知识信息,也是一种有效的交流。
4.若是这个世界没有学校没有老师,可不可以?
只要每个人都是老师,就没事,而且还更好。
互联网上本来只有少数的服务器,后来去中心化了,出现了大量的节点,他们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这让互联网的效率指数级提高。
"去中心化"这种思考模式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这其实是已经进行的事实,法国电信大亨泽维尔·尼尔搞了个 风风火火的42.us.org就是一个互助教育机构(Peer Education)
(互助教育机构:没教师,没教室,没食堂,没会议室,没健身房,没游泳池,低入学要求,没文凭;只有网吧一样的大堂,电脑)
5.可实际上,Peer Education在国外的正规大学里,已经尝试了二三十年,结果都是"死路一条"。
这个道理有点难说清楚,作者借用另外一个例子"触类旁通":
(笔者概括下来:)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它可以利用未受损的部分,重新习得受损部分的功能。但这有一个前提,我们需要限制受损功能的替代功能的"优先启动"。
于是在中心化的教育机构里,全是去中心化的教育。就好像我们的大脑会走捷径,那一部分功能永远不可能被大脑的另一部分学会。
6."不管怎样,Peer Education 的时代貌似已经来了,全球各处都在暗流涌动,只不过大多数人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已"。
二、特别喜欢的句子
1.读一本书就是在与作者交流,哪怕这看起来是单方面的交流,实际上却不见得,因为反馈的目标不一定非要指向作者那一个方向 —— 传递知识、信息,也是一种有效社交。
2.真正学成的人,谁不是自学的呢?
三、个人思考(与文章主题不太相关)
在互联网存在的世界里,我们有很多概念需要重新定义。我想,"社交"算一个,它早就不仅仅是"实体"或者"实时"的交流。
从个人角度,"社交"那最核心作用是获取信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其所包含的内容已经足够丰富,我们可以花心思找到高质量的信息,而且对于我们自己的记忆力与即时反应的要求并不高。在这一点上,如果受"实时"与"实体"限制,反而会变得相对劣质低效很多。
"社交"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感情,但也不是唯一方式,也不是非得"实时"、"实体",我在想,所谓的"情感",不论好坏,不就是,"那个人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真的有其他有效方式......
当然,我也没觉得"实时"与"实体"就不好,我认为,"实时"与"实体"有一个难以取代的作用是,它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这点很重要,不跟活人打交道的话,谁可真会抑郁的……
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