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阴云密布的天气,一早起来做完日常所做之事,转来转去,心情似乎也跟天气一般了。想想还是去书摊转转的好。
苏州的旧书摊,十有去了八九。很多旧书摊,店面堂皇,装修典雅。我本非矜贵之人,遇上这样的旧书摊,脚尚未跨入,心已惴惴。待诚惶诚恐端起一本书,问及价钱几何。然后动辄几百、甚至几千的书让强自支撑的我落荒而逃。这不是买书看,这是淘宝呀。
我不是去淘宝的,我只是去买几本实惠的书,以充枕边之荒。辗转几家对比下来,还是苏州粤海广场的旧书最为实惠。
粤海广场先前的旧书摊摆在露天,仅双休有售,且雨停晴出。那是真正的旧书摊,简易的架子上搁几块板,板上堆一些书,就是书摊了。几个卖家凑一块,就是旧书摊市场了。市场不大,但名声在外,我也是循着那声响过去的。冬日里,晒着太阳,翻着书,买或者不买都是一种享受。只可惜,如今书摊被转移至负一楼,空气潮湿,光线昏暗,一股腐朽的气息挥之不去。但书中的“黄金屋”,书中的“颜如玉”始终熠熠生辉,不应环境改变而朽腐。且值得称慰的是不再局限于双休出摊,像我这样双休不休的正好错高峰前往。
对于我来说淘旧书已有些历史了。还记得当年小镇上颇有些旧书店。镇东的“成功书店”,镇中的“星海书店”,都是出租、零售兼营的书店;镇西一家,忘了店名,只记得店主是个白发白须的老头,很有些岁数了。每次去租书,都很认真地在本子上记一下,字很漂亮。然后头也不抬地说,十元押金,租金每天五毛。
还记得在那租了本《白鹿原》。很旧的一本书,快烂了的那种,用白色的纸包了书皮,线装订了一下,书皮上硬笔手写的“白鹿原”三个字,估计都是老头的手笔。那时孤陋寡闻的我既没听过“陈忠实”这个人,也没听过《白鹿原》这本书。交了押金,租回家,看完一遍后,又重头看了一遍。再次看完后,还是舍不得还。拖到后来就没还。以后很多个日子都是绕着那个书摊走的,不得不经过时,我也是侧着脸走,脸上还热辣辣的。遗憾的是,我担了如此风险的书如今却不知所踪。
当年镇上天桥处,有一家修理钟表的店,店面门前摆了几个书架,兼卖旧书。去的次数多了,老板见到我就熟稔地套近乎:最近你要看的书不多。我有时扪心一想:我喜欢看什么书呢?好像老板比我清楚。
后来旧书店一家一家地消失在岁月中,了无痕迹。前年,偶然在镇上一偏僻店面遇见钟表店老板,依然在卖旧书。我只是当年其中一个淘书者,隔着一二十年的光阴,老板竟然一眼认出了我。为着这份情谊,虽然如今他摊上的书质量大不如前,但还是购了一本。只是付款时,那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心里价位。事过境迁,时过境迁哪!往事不可追!
辗转汽车、地铁奔波上百里路,花费一个半小时到达粤海广场旧书摊。那破落的环境,那摆放不那么有致的旧书,于我这样刚洗净腿上泥水的泥腿子来说,比高大上的“新华书店”亲近了不知多少倍。我在那怡然自得地翻看书籍,与同样不那么时尚的书摊老板娘闲聊几句,一切都是刚刚好。书,不贵,五元至十五元不等,当然也有孤本、残本奇货可居之物,价格就不那么亲民了,但我不是为收藏而来淘书的,我只为自己喜欢而来。淘了几十本书,至于是不是盗版,还有待细细看阅验证后,方能分晓。
回家路上天空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看看淘回家的两大袋书,心情却如阳光般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