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这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最后一段,昨晚儿子回来,很有感触地向我复述着这一段,他说自己在阅读课上读到这里时,心里非常难受,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切的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他重复着这几句,说:“看到这儿,我就没往下看了,一直反复看这篇。”
《我与地坛》是前几周我们在书店买的,为的是他们每周有一节阅读课,学生自行带书在课上看,儿子是很不爱看文学作品的,以前的学校只是提倡却并没有像这样专门留出一节课来给孩子们阅读。刚来复读班,儿子就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阅读量比他大得多,知道的东西也多得多,一个城市孩子的优越感被打击殆尽,这恐怕是他愿意捧起文学作品来读的原因。但我觉得这一次复读带来的心理冲击、第一次直面抉择的思考、不得不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而必须撑起的坚强,以及由此一役带来的成长,是他愿意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共鸣的更重要因素。
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书店里可供选择的书并不多,我还担心这种深刻地思考生命的书或许他不会喜欢,没想到倒写到了他的心里。
“你每天累不累?身体行不行?”儿子很认真地问我。
“还行啊,不算累。”是真话,每天做做饭送送饭真不是一个强体力活,但累的是心。不知为什么,自从来陪读,瘦了好多斤,一边欣喜于身材越来越好,一边偶尔也会想是不是生什么病了?
其实我不算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妈妈,看儿子不上进时,会不时地敲打他,跟他抱怨身为母亲的我为他付出了多少,为他操了多少心,如果他不好好学习,就是对不起我。而他,通常在我的抱怨面前总是一脸懵圈,似乎是在纳闷“还有这回事儿”?
今天听到他这么问,我一时竟非常感动,对他说:“你不要有负担,就算累你也别觉得对不起我,这都是妈妈心甘情愿的,我希望看着你有一个好的未来,也愿意陪着你来复读,这一年对我同样很有意义。”
他说:“其实这篇文章我们小学学过,当时老师说这篇文章非常好,我一点也没感觉到,不知道他在讲什么,现在才算理解了。我觉得这文章不应该在小学讲,最起码应该放在高中课本里。”
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是否能在小学就理解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愧疚之情,那种痛失母爱的伤悲充斥在字里行间,这种情绪是很容易捕捉到的,但即使文章的表达如此直白,我的儿子依然直到高四了才真正读懂。这是因为每天饭点在校门口令他安心的我的等待?还是他一走出来时我开心地笑脸?是我毫不犹豫地陪他来到这里复读?还是在他满心惆怅时我耐心的开导和鼓励?总之,他终于感受到了母爱。虽说来得迟了些,但总算是让我等到了。
说来也怪,这两天我们一家三口集体头疼,老公在电话里说头疼的时候,儿子也在告诉他头疼,而我自己也被头疼折磨了一天,这下真的是名符其实的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