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郑州开始下雪。我原本打算第二天早起看雪,但昨晚玩手机玩到凌晨再加上今天上午没有课,所以睡到很晚才起床。醒来后外面的雪已经停了,地上的积雪不再洁白,而是被一个个黑色的脚印践踏的沾满了污渍和泥水。我想昨晚玩手机的琐碎和今天的晚起大概让我错过了这场雪。
似乎我真的在错过着什么?比如上个周末打算去爬山,结果还是在宿舍玩了一天手机;比如打算早上起床去教室记单词,结果还是睡到上课铃声响起。我想,大概是手机上无聊的琐碎让我错过了更好的风景和更好的自己。
前几天,我把写的小说给一个朋友看,朋友读来两句后说写得还行,于是便切换了手机页面,继续看他的快手直播。天啊!我的小说只有不到两千字,读完不到六分钟,你都不舍得去花费,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看别人的搞笑段子上,并且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我想或许是小说的字太多,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去阅读了。
每天晚上推送公众号文章前,我都把文章发给一个朋友,让他来编辑。有时候他会问我照片添加到哪里,或那一段用粗体标注出来,我都会详细的告诉他。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与文章不符合的句子也发了过去,结果他原封不动的复制粘贴。我很苦恼的问他,每次发文,你有没有认真阅读?他说,我是理科生,文章看不太懂。我惊鄂,难道阅读还需要区分文理科吗?不是认字就可以吗?我承认他的粗心但我不同意他不去阅读的推辞。
上大学后,我们脱离了苦海。高中学了太多的知识,读了太多的书,到了大学仿佛得到了解放,之前的统统丢掉,捡起手机,把目光专注于身边的琐碎。大多数同学很少能认真学习,大部分还是临时抱佛脚,在考试前的一个星期看看课本上老师画的重点。上课的时候,很多人低着头看电影,刷朋友圈,就这样一看就是一学期。
有天老师打趣的说道:有一次大学考试,考试题目是写下本门课程的书名,结果班里有一大部分同学挂科。你看我们连这门课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会认真去学习这门课呢?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身边的琐碎上了,以至于忘记了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忘记了读书,忘记了为何而出发。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余师也在她的书中写到: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们还身处学校正是读书的大好年华,提高灵魂的修养比打扮外在更能引人注目。不如放下你的手机,把目光从身边的琐碎中转移。从今天起认真捧起一本纸质书,翻开带着淡淡墨香的纸页,投入书中,让灵魂在书中得以遨游。
曾经去过工厂,那里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白天在车间工作,夜里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梦想,第二天依旧和昨天一样,他们每天关注的是中午吃什么?今天加了多少小时的班?什么时候发工资?就这样他们的生活一直重复着,重复到老。那种生活一眼便可以看到未来,一片死气。那个工厂有一个图书馆,因为去的人很少,所以不大,只有一间房间。有人在那里认真阅读名著,有人在那里翻看报刊,也有人悄悄的玩手机,过了一会便离开。
那个认真阅读名著的人通常很晚才离开,我注意到他与其他人有不同,但又说不出来哪里不一样。后来听管理员介绍才知道,他是人事部的经理,我渐渐的明白他与别人最大不同就是自身的涵养和对人生的见解。
或许他与普通人的差距就是在一字一句的阅读中慢慢拉开的。我并不是说读书能改变命运,但读书能提高你自身的修养和刷新你的三观。书是一个平台,读书就是在平台上往上跳,跳的越高,就离世界中心更近。这个平台上有许多比你优秀的人,你能在这里和他们交手,甚至超越他们。
后来我注意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喜欢阅读的。不知道何时互联网开始普及,紧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每天迎面铺来。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生怕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被琐碎所困扰,我们打开手机刷微信,刷微博,我们又关上手机;过了一会我们又打开。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你每天都在看,你拼命的去阅读,但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
不如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给不是手机,而是自己的心一点时间,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如此喧嚣的时代,真的还有别的比这个忠告更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