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参加活动,感觉特别累,昨天晚上是妹妹守父亲。今天可以到做午饭前,也就是11点半左右到达父亲家。便想上午就让自己好好睡个懒觉,谁知不经意间看到《西部故人来》的网络平台推送文章,看了下日历又逢十了,赶紧起床,也顾不得梳洗,打开电脑就开始阅读文章写评论。
【建党百年】再走从军路
凡是当兵的人,总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把人生最美的青春献给了绿色军营。即使复原,当兵的经历与战友情也会陪伴一生。《再走从军路》的作者,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共8人再走从军路,寻找赴当年团队战斗、生活的雪山草地,寻觅老部队的足迹,感受第二故乡雪山草地的巨变。
从阿坝军分区机关营院、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到阿坝县城的军营、壤塘县城、道孚县城的鲜水河畔的军营、塔公草原……一路的战友情、军民情,以及曾经战斗过的故地天翻地覆的变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我们置身于今天和平安宁的国度,无不对这些“最可爱的人”充满敬意与感激。
【党建百年】 编写党史的那一段经历……
编写小金县的党史,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者尽管已经退休了,还是欣然接受了编写邀请。
作者在编写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在天寒地冻季节,在档案馆查阅大量资料。然后是多方对比各种版本的资料,走访高龄老人,核实资料的准确性,最后以中央的定论为准。在克服了许多困难后的二年后,终于编写好了51万余字初稿的《中国共产党小金县党史》。
厚重的《中国共产党小金县党史》,记录着党在小金县的伟大征程历史与光荣的传统;厚重的《中国共产党小金县党史》,凝结着作者对党深厚的情感;厚重的《中国共产党小金县党史》,是作者最优秀的作品。
确非易事,要把中国共产党在小金县各个时期的历史客观地、翔实地记录下来,真实地反映小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使当代人全面了解党在小金的斗争史、发展史,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建党百年】草原军魂,壮丽的史诗
在建党百年之际,长征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作者在文中,叙述了革命先辈过草地的艰辛历程。抚今追昔,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留痕】种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老走了,在作者的眼中,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粒超级杂交稻种子,和一粒能让许多人吃饱饭的种子。这两粒种子,一粒种在了广袤的稻田,一粒撒在大众的心田。稻菽千重浪,粒粒皆思念。
【岁月留痕】 在栗峰山庄赏董作宾先生甲骨文作品
李庄,长江上游的滨江乡村小镇,同济大学曾在这里生活工作;栗峰山庄,一座建筑精美的川南庄园,中研院史语所等文化机构曾暂住此地。董作宾先生编写的《殷历谱》在四川宜宾李庄,以手写石印方式诞生。
作者在学习考察中,对在栗峰山庄观赏的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作品印象极为深刻。作者根据自己习练书法的经历,和对书法知识的积累,为我们诠释了甲骨文的前世今生,以及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和编写的《殷历谱》。
甲骨文——中国古老的文字,在作者的字里行间焕发着青春,让更多读者认识了解甲骨文。
这期的评论,不知不觉写了1100多字,或许真的是被文章的情感所打动,才能有感而发、一泻千里。感恩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