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灭金
主讲:姜鹏
这一讲,我们来聊蒙古对金战争。金王朝自从崛起以后,就对北方的蒙古各个部落有比较强的控制,要求他们定期向金朝纳贡。我们在元朝开篇第一讲就提到过,金人对蒙古人采用了减丁政策,就是每三年组织一次北上剿杀,以防蒙古部落做大。再比如说,当时还有一种蒿[hāo ]指之法(蒿者,言若刈[yì ]蒿),就是说金人会不讲道理地割掉蒙古人的大拇指。金人就是常年利用这些刑罚手段,抑制蒙古人的发展。可以想象,当蒙古人崛起以后,必定会对金朝发动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和金的对抗开始于1208年。这一年,金朝完颜永济即位,史称为卫绍王。卫绍王的政治能力比较差,史书上称他柔弱鲜智能。而在完颜永济即位之前,成吉思汗和他有过一次短暂的接触,两个人见过面,当时完颜永济按照金朝的指示,到蒙古草原上去接受蒙古人的岁币,接待他的正是成吉思汗,两个人一接触,成吉思汗觉得这个人没什么厉害的,就对他格外轻视。完颜永济对此感到非常愤怒,扬言回国以后,要进言出兵蒙古,结果回国以后,金朝政局变动,他自己反而成为金朝的实际掌权人了。
按照规定,新王登基以后,要向蒙古草原发布诏书,公布这一消息,成吉思汗就问金朝使者,说新即位的金朝皇帝是谁啊,使者说,是完颜永济。成吉思汗听后,直接往地上吐了一口吐沫说,你们中原王朝的皇帝,都是天上人做,怎么现在完颜永济这种昏庸懦弱之辈,也能当皇帝了?说完就跳上马背,直接离开。
这件事传到金朝之后,完颜永济就更愤怒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双方自此矛盾公开化,完颜永济再次强调,自己一定会捕杀成吉思汗,蒙古也断绝了和金朝的联系,加紧备战。
双方真正的战争开始于1211年。这次出征金朝,和西征花剌子模一样,蒙古军几乎是全军出击,只留下两千骑兵镇守草原,其余军马全部跟随成吉思汗南下。我们必须得说,成吉思汗很有战略眼光。面对金国体量这么庞大的一个敌人,从哪打开战争突破口呢,蒙古人没有直接去攻打哪一座城市,而是直接盯上了金国的官牧场,位置在今天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带。
先打马场,是因为欧亚内陆的战争,骑兵作战是重中之重,谁有好马,谁的胜率就会大大提高,这是金蒙双方都知道的事情,所以在蒙古出兵袭击官牧场之前,金国就在北方边界加固长城,企图用长城抵御蒙古骑兵南下,但是加固长城对于当时的金国来说并不是太好的方法,第一,金人当时没有太多可利用的长城旧址,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动员士兵和老百姓加班加点的修建工事,但是在战争打响之前,这种大规模的修筑活动,会对军队士兵的体力,和老百姓的民心造成极大的打击。第二,金人修筑的长城非常长,有三百多公里,但是只有一层,就是说蒙古人只要重点攻击一个点,突破过去,这条三百公里的防御线就失去作用了。而事实上成吉思汗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和幼子托雷率领蒙古骑兵主力突破防御阵地以后,很快占领了马场,金国大量的军马被蒙古人占有。
另一方面,其实金人和蒙古人一样,都是草原部落出身,都很擅长骑马,但不一样的是,此时的金人已经被高度汉化,在骑马作战这一方面,金人的水平普遍低于蒙古人。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可以说,战争虽然还没开始大规模展开,但双方胜负已分。
一没有了战马,二丢失了骑兵作战的传统,金人就没有办法和蒙古人进行野战,只能被动地守城,而这是蒙古人最想看到的。因为金国的面积太广阔了,当时占据着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为了守住这些地盘,金人就必须把军队分散到每一个城市当中去,这就造成每一个城市的防御力量其实都比较弱,很容易被蒙军攻占。
再说回来,成吉思汗占据了马场之后,就在野狐岭一带(河北万全县、距北京西北二百公里),遭遇了金军主力,当时金军的三十万精锐部队几乎全都屯驻在野狐岭,想要和蒙军一决胜负。野狐岭的地势特点是山脉延绵不绝,金人认为,三十万精锐部队分散开来,占据各个险要山头,组成一个漫长的防御阵地,抵挡蒙古骑兵。
这个方针乍一看有一定的道理,山地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而且占据险要,可以阻止蒙古人从各个角度发起进攻,但问题是,三十万大军,分散开来,各个部队的联系和沟通也会变得极其不顺畅,彼此之间没办法呼应,而且和之前的长城策略一样,一旦蒙古骑兵重点攻击一个关口,那野狐岭防线就丢了。
成吉思汗当然看出来金军的部署有问题,于是下令,让十万人重点攻击野狐岭北侧防线,蒙古军杀到山下以后,全部下马地斗,这样一来,金军依仗的险要山势就没用了,大家都是步兵,而此时蒙古的十万步兵,在人数上又远超驻守在这里的金兵,所以一战下来,金兵大败。
而在野狐岭北线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驻守在野狐岭其他地区的金兵还无所事事,既不知道别的阵地发生了什么,也接收不到任何命令,等他们得知北线失守以后,蒙古军队已经马上要杀上来了,这种情况下金兵军心涣散,不攻自破。金朝三十万精锐,几乎在野狐岭一战中被团灭。
此后一直到1214年,蒙古军攻克山西、河北、山东,围困中都(北京),那么在这期间,金朝发生了宫廷政变,主战派的卫绍王被杀,金宣宗被扶上位。金宣宗一上台,就纳女求和,希望以财物丝绸为筹码,请求蒙古人北撤。成吉思汗答应了这个请求。因为按照成吉思汗此前的预想,蒙古人的战争目的已经达到了。第一,金国官牧场被蒙古收下,蒙古军事实力大涨的同时,金国也丧失了机动性,不具备北上反击蒙古的实力。第二,此战过后,蒙古已经全部占据了水草丰美的内蒙古草原;第三,蒙古借着这次战役,吸收了大量的契丹族百姓,自己的统治基础更加牢固了。按理说,这仗完全可以不打下去了,但是1214年夏,又发生了一个偶然事件。我们讲宋朝的时候也提到过,这次战争之后,金国向南迁都,准备到开封,但是这个时候,担任首都防卫工作的乣[jiǔ ]军叛乱了。什么是乣军,就是包括契丹族在内的各个部落的联军,当时他们负责金国的北部边防。而我们刚才说了,契丹族是有很大一部分投靠了蒙古的,所以当时这支乣军就像蒙古求救,蒙军军营当中的契丹人也劝成吉思汗借此机会直接攻占中都。所以1215年夏,中都沦陷,此后蒙古军北撤,而金国就龟缩在黄河以南,整个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1216年之前,以成吉思汗主导的对金战争,我们称之为蒙古灭金的第一阶段。此后成吉思汗忙于西征和讨伐西夏,并在1227年去世。这下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确定,谁来接替成吉思汗的位置,谁来继续主持对金作战。我们上一讲的确说到,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中,老三窝阔台已经被选定为继承人,但问题是,蒙古草原有幼子接班的传统,而且当时托雷也的确有接班的资格,成吉思汗生前,每次出兵,托雷几乎必留在他身边,被他当做主要将帅培养,而且成吉思汗死后,托雷也掌握着蒙古军队的主力精锐。
甚至在成吉思汗死后两年,窝阔台都没有办法顺利成为真正的可汗,反而是托雷在执行着监国大权。一直到1229年,在一次会议当中,窝阔台正式被众人推举为可汗,至于这次会议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虽然窝阔台成为可汗,但是这个过程极为困难,这次会议的时间延续了很长时间,支持窝阔台和支持托雷的两派发生了不小的争执。
在这样的背景下,1231年,窝阔台和托雷兵分两路,进攻金朝。而金朝此时已经是行将就木,几次战役之后,到1234年,金朝就被灭了。蒙古灭金的具体过程我们在讲宋朝的时候也有谈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需要一提的是,此次战争结束以后,托雷暴毙。根据托雷遗孀唆鲁禾帖尼的言论,再加上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可以推论,托雷的死和窝阔台有很大的关系,有可能是被窝阔台和萨满巫师携手毒杀。
一个侧面佐证是,托雷去世以后,窝阔台马上建议托雷的遗孀改嫁给自己的长子。草原民族虽然有收继婚制的传统,但是窝阔台的动机明显有问题,他是希望借着收继婚的机会,吞并,甚至消灭托雷家族的势力。而托雷遗孀也一眼看出了窝阔台的动机,于是不惜违背可汗的命令,以儿女年幼为由,明确拒绝。
这一讲,我们讲了蒙古灭金,和成吉思汗的接班人问题,那么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正式迎来窝阔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