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鲁迅最深者周作人

鲁迅研究中的盲区鲁迅研究中的盲区在鲁迅研究之初就现端倪。鲁迅研究在鲁迅居住上海时期已经开始,期间最得鲁迅看重和赞赏的当为瞿秋白为鲁迅杂感集撰写的一万七千多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把瞿秋白引为知己和同怀兄弟。鲁迅逝世后及建国后,鲁迅研究蔚为大观。但是在鲁迅研究中有很多盲区。究其原因,或为政治意识所限制,或为派别观念所束缚,或为缺乏资料,或为尊者避讳。鲁迅和其二弟周作人兄弟关系的研究应该是因为避讳吧,于是迷雾重重,不见真相。研究者又远远的隔着历史和时光的迷雾,旁观怎么深入到核心呢。大多在表面做文章,着重一点不及其余,盲人摸象般猜谜,这就造成了所研究只能及与皮毛。这世上研究鲁迅的人固然很多,但大多是皮毛。局外人和旁观者怎能比当事者更明了事情的经过、细节和真相呢。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两人的关系,相较于常人的兄弟关系更复杂,更扑朔迷离。原因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一是兄弟三人在父亲去世后,作为长兄的鲁迅承担着更多的照拂二弟三弟的责任,故鲁迅付出更多,贡献更大。二是兄弟失和,很多人并不比两个当事人更心知肚明失和的原因经过。外人大多是以讹传讹,臆想猜测。三是周作人附逆,沦为汉奸,再加上为尊者讳,更使事情的真相云里雾里。四是两人前半生经历多有重叠交集。同在日本留学,同在北京教课,同为新文化运动主将,共同进行文学创作。鲁迅还多次把自己的作品冠以周作人的名字发表,提携其弟周作人。其实,知鲁迅最深者,当时及后世唯其弟周作人尔,世人多为兄弟不和而蒙蔽此点。兄弟二人互为牺牲,兄为弟贡献尤多,对于此点周作人是铭记终生的。二人血脉相同,心灵互为感应,故能心心相印,成为知己。而研究鲁迅之人,大多看到的是兄弟不和的表面,是负面,很少有人理性的客观的全面的正视兄弟情深的一面。其实在鲁迅和周作人复杂的兄弟关系中,兄弟不和是次要的,是支流,而兄弟情深是主要的,是主流。两人是一母同袍,一个奶头叼大的,吃的是一个母亲的奶,流的是相同的血脉呀。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事者的离世,资料的匮乏,鲁迅研究中的盲区只会越来越多。 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杨连山于绿竹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