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此次讲话意义深远,让我深受鼓舞,也倍感使命在肩。
中华文化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文化结晶,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我认为,文化的内涵,就是精神的支撑,力量的源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文化自信,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体现着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不绝,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传承千年仍旧璀璨夺目。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儒道佛”三大思想,且三家思想同出一辙,都包含“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简而言之就是“仁爱、博爱、大爱”,为中华儿女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历史浸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文明繁荣兴盛作出了独特贡献。
固本守正是发展传统文化的根源。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根之所系、脉之所维,这个根脉就是历史和文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加速推进,世界格局发生深刻转变。一方面,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与国际话语权的相对弱势形成鲜明对比。一直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为《福州古厝》作序、保护三坊七巷、多次踏访历史文化古迹,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我们更应“坚守好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定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从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频繁在海外播出平台引发观剧热潮,到唐人街文化风靡世界各地;从2004年第一个孔子学院成立开始,到海外孔子学院纷纷落地开花;从“中国的五粮液”向“世界的五粮液”的不断迈进,到“一带一路”引领民族企业走向世界。守住传统文化遗产,绽放民族文明,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独一无二的魅力。
开拓创新是发展传统文化的钥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伊始,就开启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智慧,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造、制度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第二个结合”,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在打牢民族文化根基、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基础上,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文明建设中提取文化创新营养,通过引入现代元素和创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比如,近日“90后”越剧小生陈丽君走红网络,在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她饰演的“玉面郎君”贾廷捕获观众。近年来,借助新国风对经典文化IP进行创新呈现,是舞台剧创作的潮流趋势,已有大批作品和演员借此出圈。我认为,只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可持续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