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2.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3.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完全孤独的,你就把这种孤独用作你的安慰和你的力量。
4.比孤独更可悲的事情,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很孤独,或者分明很孤独,却把自己都骗得相信自己不孤独。
5.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01.独居:你孤独吗?
整理一些关于孤独的句子,他们并不生涩难懂,每一句都能引起共鸣,可我偏不知这份共鸣来自何处。人多数都会存在对号入座,特别是在情感的嵌入。我们往往会用眼睛所看到的作为我们首先评判事物的标准,比如孤独。通过数量——形单影只,通过表现——沉默寡言。作为一个一有在家的时间就是“独自居住”的人,或多或少对此有所体会,不会有人询问你一个人孤独与否,但是他们会询问你是否感到害怕?是否会很麻烦?(做一个人的饭菜是被看做麻烦的),再表现强烈一点,他们会很热情地邀请你去他家做客。
无法描述独居带给我的感受,有段时间近乎痴迷一些独居vlgo,导致现在我的推送还是被系统固定在那个“信息茧房”之中,我自然是乐此不疲的。在这里,人们的第一想法不是孤独恐惧,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存在。他们的评论充满羡慕与向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太美好的事情。
也许在别人的过多询问与关心下;在你在家需要两人之力搬起某件重物时;在你恰逢身体不适时。空虚与无力感在我们虚弱时突袭,我们也会开始思考:我们孤独吗?
任何事物都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独居也无法定义你是孤独的。或许我们是只身在外不得不选择独居,或许是我们偏爱一个人的小日子选择独居,无论我们是选择还是被选择独居,我们选择或被选择的都不是孤独。独居:你孤独吗?其实选择并没有了,不是吗?我们就是答案本身。
02.独居:你真的享受它吗?
从过去五代四代同堂到三口之家,再到现在的两口之家丁克家庭,继而产生了夫妻家庭独住一间的需求。人的自我意识在不断的加强,自我空间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是我们作为个体的演变。但人从远古以来就是群居动物,社交心理与逻辑总在思想里扎根,继而我们向往孤独又喜爱热闹。
Co-living的出现同时满足我们外在与内在的需求。外在是因为它很好地弥补了我们在经济条件方面的不足,内在是因为它填充了我们时而喜闹时而喜静的心灵。所以随着co-living潮流的兴起,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真的喜欢独居吗?还是单纯只是需要那片刻的“安静”。单单从现在人的发展出发,共居是必然,我们孩时与父母共居,即便中间有几年只身在外的时光用来独居,但最后自己组成家庭时又是共居的开始,至少现在婚后夫妻独住一间并不符合大众的眼光。独居,不仅是独自居住,它是我们衣食住行的独立,是思想行为的完全独立。
03.独居:比共居相比谁更易
独居其实是空间上更广阔的一个概念,单说自由这一点就很广了。我们可以自由安排生活作息,自由展现自己的姿态等等,但这里的可以并不是在否认这些在共居中的可行性。人各有异,这里我们以自己选择的共居——与自己喜欢的人共居为例,在这里也不得不提一句“距离产生美”了,恋爱在人们眼中是美好的,但生活并不一定是,因为它涉及恋爱中所包含与不包含的元素,生活元素——柴米油盐酱,日常琐事;家庭元素——双方父母,各方亲戚,以及孩子教育。近距离使用眼睛过久会产生疲乏与酸痛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距离也有同理。过远我们害怕不能更加亲近地在一起,过近我们害怕磨合时的疼痛。
共居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磨合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你所有的棱角,而是你需要收起会伤害到对方的锋利部分。所以比独居更难的是共居,尽管它听上去似乎多了陪伴,是双倍的快乐,但面临的改变也是双倍的。我们因为何种原因愿意选择住在一起?是短暂的作陪还是真正长久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