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成功之父是谁呢?

于是,我掏出一个收款码,你只要扫一下,你就懂了:

好了,不皮了,说正文。

今天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有意思:成功是差一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成功

成与败,本来就在一线之间。

记得以前看过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挖宝石,这里掘掘,那里挖挖,每次离宝石都差一点点,但是就是没挖到。

这幅漫画,本意是用来挖苦那些做事没有恒心的人,不知道坚持为何物。

但是从今天看到的这句话去理解,感觉更契合一些:成功是差一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成功。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敢说百分百确保能成功,那些成功人士的背后,是无数失败者的沉寂。

他们的成功,不过是一种幸存者偏差,那些失败者,要么无法发声,要么不想发声。

从概率上来说,失败是大多数,成功则则占很小的比例。

所以,很多人为了成功,总会经历很多次的失败。

因此,人们这么激励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

看了今天那句话,我突然发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不一定那么正确。

我们常告诫自己,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但是我们人类有个特点,那就是不会从历史教训中吸取任何历史教训。

所以,我们常犯相同的错误。

一个创业者,可能失败许多次才能获得成功。

对于每一次的失败,他有没有总结经验呢?

而他总结的经验,到底是深层的还是浅层的呢?

比如说合伙人没找对、资金不到位、营销没做好、产品更新慢等等。

这些,都是一个人创业失败的原因,但并不是主因。

所以,这些原因只能是浅层的原因,深层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合伙人为什么没找对?因为赶着上项目,就挑了个觉得还不错的人合伙;

资金为什么不到位?是借贷不利,还是投资人不看好?

营销为啥没做好?是没抓住产品特点还是没找对目标人群?

产品更新慢又因为什么?是研发不给力,还是缺乏核心技术?

觉得还不错的合伙人,可能做朋友时、做同事时觉得还不错,一旦跟利益扯上关系,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出现冲突。

自己想做的事,已经是红海,所以投资人不肯投钱。

又或者预估错了成本,原本觉得充裕的资金出现了短缺,但是又没法借贷周转。

营销不给力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来操盘,没有好的切入点。

产品更新慢是因为公司吸引不了优秀人才,所以研发显得很孱弱。

上述几点,归根结底,都指向创业者的个人素质:识人之能、人脉积累、资金筹措能力、市场敏感性等等,任何一方面没做好,都可能导致失败。

而这些失败,主因在创业者个人,在认知能力和个人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选择创业,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创业失败。

而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如果只停留在合伙人、资金、营销、产品等层面,就显得对失败的认知不够深刻。

那么不管创业多少次,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导致无法成功。

因为一个人没法赚认知能力之外的钱。

所以,善于总结失败原因是必要的。

但是总结的深浅,思考得深入与否,决定了我们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是否足够有用,是否能指导我们的行动。

那么,如何从失败中汲取足够多的经验呢?

复盘是一种很有用的方式。

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环境中,想想自己当初为何这么做,是基于什么理由如此抉择,换做是现在的自己,该作何选择。

另外,多问为什么,一步步接近问题的本质。

以上面的合伙人没找对为例,我们来层层提问看看。

为什么合伙人没找对?因为当时急着上项目,没有认真挑选。

为什么没有认真挑选?因为想快点赚钱。

为什么觉得选好了合伙人就能快点赚钱?是这个合伙人有能力还是有资金?

如果合伙人有上述优势的任何一种或者都具备,是不是就行了?

如果不是,那么合伙人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是好的合伙人?

这么一层层深入地问下去,我们最后可能会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

好的合伙人,要有相近的三观,相似的理念,资金或能力占一项,能够与自己形成互补。

如果当时选择合伙人的时候能想得这么深入,那么至少在找合伙人这块,我们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以至于把“合伙人没找对”作为失败的原因之一。

失败的经历固然宝贵,但是没有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深刻的经验,那么失败再多次都不顶用,或者对我们改正提高的助力很小。

只有认真而深刻地总结失败经验,我们才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2022.9.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