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痛点,非常好理解。因为,痛点是每个人关注的重点,所以更有可能引起关注。
我今天想说的,不仅仅是写作的内容。
而是写作者的内心,也需要长久的痛点,来激励写手输出更多的东西。
现在,大家都能感觉到,写作带来的价值,无论精神或者物质。这是从正面看写作。
我们把这件事情倒过来。
是不是因为,正式有了表达的需求,有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让我们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有了共同的认识,以及相同的痛点。
刚工作的时候,我的岗位就是最基层的执行者,工作环境、晋升机会、收入水平都十分不乐观。
当时没有太多社会资源和自身技能的我,感觉十分绝望。
偶然一次听说,上级部门在遴选文秘,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
又凭着忍一忍的劲头过了关,最后借着闯一闯的劲头如了愿。终于脱离了原来的岗位。
正是对当时状况的不满,这个痛点刺激了我,然后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摆脱痛苦,让写作照亮你的裂痕。
长期写作的人,必定会在心中预留足够的痛点,才能激发更大的写作动力。
这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美好的感觉固然值得追求,但痛苦的味道却总能激发写作灵感。
说白了,喷涌而出的写作灵感,来自不吐不快的内心体验。
你一定经历过一些过不去的坎,而由于诸多原因,你无法与人诉说。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写长简书,记长日记,甚至编辑一段文字,留给未来的自己。
你耳边有一个声音,记住这种感觉,下次写的时候,就是这个感觉。
没错,痛点会持续激发人对表达的需要,表达的欲望会驱使你写出更多的东西。
寻找痛点,是写作绕不开的主题。
我之前在单位写公文,就是工作通知、实施方案、领导讲话那一类。
时间一久,我就发现了公文写作的最大套路。
抓住领导的痛点,你就能名利双收。
后来接触自媒体之后,才发现,抓痛点这件事,如此普遍和重要,以至于每一篇爆款万+,都直戳万千读者内心的痛点。
所以,没有痛点的写作,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没有市场。
转化痛点,就像给汽车加油。
生活从来不缺少痛点,没有痛点的,不是生活。
你也时时刻刻能感觉到它的如影随形,必要的是转化成为文字。
记录你所经历的痛点,分析它的普遍性,写出引起读者共情感的文字。
我很喜欢《奇葩说》,每一期话题,都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痛点,每一个优秀的辩手,最大的能力,就是引起观众的共情感。
无论是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陈铭,还是丧到爆的邱晨,或是武林正派的黄执中,还有邪门歪道的肖潇。
你听的是道理吗?
不,这世界已经有太多道理。
你听的是技巧吗?
不,你知道,或许听再多遍都学不会。
你听得是他们对痛点的认识,听得是他们帮你解开,你正在或可能遇到的痛点。
所以,痛点,生而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