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这本书是由一名美国人写的,比尔波特在2006年突然起意:要顺着从始祖达摩到六祖惠能的行踪来追寻禅宗的历史。因着参加了一个共读的活动,又因着要给读书会的知识竞赛出题,我将这本书在APP里听了不下五遍。信息量惊人,但是,就象樊登老师所讲,讲的刚刚好,特别适用于普及关于禅宗的一些常识。也许对于研究佛教的人士而言,这本游记类型的书会流于表面,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真的是刚刚好,刚好可以把你对佛教对禅宗的兴趣点燃起来。
在写这篇随笔时,我在纠结,我是按照作者的行程脉络来写好呢?还是按照六祖的顺序来整理自己的思路好呢?两种想法都在脑海里撞击,然后我悲摧地发现:对于路线,我完全摸不着东南西北,此处容我后悔忏悔一下,中学时地理没好好学,上课时光和同桌小伙伴去玩找小小地名的游戏了。 (不过,努力弥补,慢慢来)此处盗图一份,这是樊登读书上会APP中,图文版块里,老师贴出的路线图,樊老师太贴心了。大家可以粗略了解一下比尔。波特这个正宗美国人的寻禅之旅的路线。
关于禅宗,感觉广为流传的偈语就是六祖惠能的“身无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种境界,依旧是可悟可体不可言。与神秀大师兄的偈语相比,境界高下立辩。我还是比较喜欢故事,就从故事来理清自己的读书理解吧。
关于禅宗的源头,追溯到佛祖的“拈花破颜一笑”的传说,摩诃伽叶算是禅宗的初祖,衣钵传承了28代后,传给了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有一天掐指一算:哎呀,我的机缘在东方,于是,就有了达摩祖师的“一叶渡江”的故事,这就是禅宗始祖达摩。据说达摩祖师到了少林寺后,直接就上了达摩洞,面壁九年。(我其实挺好奇的,如果没有二祖慧可来见达摩,达摩这东渡来中国不就白瞎了嘛。可是又可能说,达摩就是等了九年等到慧可也未可知。不懂呀。)据传始祖达摩的埋骨之处是空相寺。
二祖慧可登场,慧可为了求证心中的困惑,前来始祖达摩面壁的达摩洞外三天三夜,白雪及膝,达摩祖师出来后,断臂求法。“我心不安”“将心来,与汝安。”“觅心了不可得。”“我为汝安心境”就这样,慧可就悟了,得到了禅宗的衣钵传承。然后就去往南方传法,在南方找到了三祖僧璨,又回返北方,在匡教寺。因为当时佛教的竞争,二祖被辩可和尚举报,107岁时被杀。匡教寺据说也是二祖慧可的埋骨之处。
二祖在南下时,在司空山找到了他的传承,三祖僧璨,三祖僧璨《信心铭》提到“至道无难,唯 嫌拣择”, 我感觉是讲人心欲望太多,挑东看西,横比竖比,招来虚荣攀比等心魔。
四祖道信,这也是一个开创了禅宗新做法的,四祖道信创立了自给自足的寺院,僧侣不用四处奔波,而是可以安心地围绕修行劳作。
五祖弘忍是一直侍奉在四祖道信身边,并没有自立门户。四祖五祖将禅宗慢慢带向集体的互助式的修行。变流浪式为驻留式,更容易深度传法。
接下来就是六祖惠能,这是一个故事传说颇多的人物。首先, 他估计长得蛮丑的,广东新兴人。
当时的广东人比较个子小,也黑。 不过惠能应该是特别有慧根的人,他不认字,偶尔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就在居士的帮助下去五祖所在的湖北黄梅学习佛法,当时被派去舂米。他最广为流传的偈语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五祖弘忍知道惠能就是他要找的衣钵传人,五祖与六祖之间的衣钵传承是通过金刚经讲解来进行的,二人在用袈裟罩住的屋里,讲金刚经,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悟,得到真传。
达摩始祖东渡时,第一站是广州,兜兜转转200多年后,六祖惠能来到了光孝寺(在广州市),又有了“风动幡动”的故事。六祖惠能在光孝寺剃度出家,头发埋于光孝寺的一颗菩提树下。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南华寺, 我有一个朋友, 每年雷打不动的去南华寺,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为什么,南华寺在韶关,这里供奉着六祖惠能的不坏肉身,南会寺是华南最重要,香火最盛的佛寺。
我除了对六祖惠能的那个偈语似乎有点了解,而且还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觉。其它就实在知之甚少。特别对里面关于“悟”,特别抽象,很有点要求心有灵犀的沟通。
但是又是可以理解,因为这是可以印证的。
六祖惠能之后,再无七祖八祖。 原因无它,五祖弘忍交代不要再传衣钵。然后就有了禅宗的“一花开五叶”的自由发展的局面。
这本书中,比尔波特还讲了一个“猴人”的故事, 我特别有感觉,这里的猴人是一种隐喻,包括佛里面的这些所谓的悟,所谓的印证,以及对佛法的追寻。
似乎与猴人的故事都在印证, 比尔还讲了他父亲去世前一天写给他的一封信,都似乎在冥冥中印证呼应着什么。
(关于什么是“猴人”,请扫码听书。讲是讲不清楚的。)
听了这本书, 我想我就是弄明白了禅宗六祖都是谁,
我就赚到了。 对吧?
始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惠能。 还稍微了解了一点点传说故事。关于白马寺,关于印度传佛教来的人。关于云居寺的石板刻的“大藏经”等等不就更是赚大发了。
里面比尔波特去拜访老朋友的那个片段里四名话,特喜欢, 贴出来。“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增”那种场景特别窝心。
听完这本书,对自己关于旅游的想法有些改变。本来我也是喜欢在一个地方深入呆几天体会市井名生,如今看来,可以适当边旅游边学习了解文化。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