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之主中,最让陈寿看不上的是孙权,在对曹操,刘备,孙权的称呼和评价上可见一斑。巜魏书,武帝纪》首句是,“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曹)参之后。”再看刘备,《蜀书,先主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陈寿作为蜀汉降臣,必须以魏为正统,所以曹操传记是“武帝纪”,刘备传记是“先主传”,别看“纪"和“传”一字之差,区可就大了去了。先者是天子,国君的事迹,后者则是将相或有影响的人物列传而已,司马迁的《史记》中,贩夫走卒也可列传,可以说与帝王本纪的身价,不可同曰而语,就是和巜世家》有关诸侯的事迹也差一大截了。不过,在全传中,一直以“先主”称之而不呼其名,还有一个“景帝之嗣,中山靖王之后”的由头,算是暗中给足了刘备的面子。至于孙权,巜吴书传》“孙权字仲谋,兄(孙)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只呼其名,全文始终如此,别说无“讳”之敬语,指出孙权承父兄之功业,其贬低意味掰脚头也能看出,再说,十五岁还是乳臭未干的半拉孩子,与建功立业,建国兴邦的一代枭雄曹操,刘备怎可同日而语?尽管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陈寿不可能不知,但仍然改不了对孙权轻蔑之偏见。
至于在叙述中,对曹操丰功伟绩,运筹帷幄,志图宏远,不吝其词,其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马屁拍得山响,令当政者无可挑剔,也可让陈寿躲避文字之祸,不过,曹操确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刘备的传记虽无累版连篇,却在记述刘备儿时,在树下曰“吾必登乘此羽葆盖车”(皇帝专用车辆),三岁看老,与项羽“彼可取而代之”(见秦始皇南巡车仗,吐言也要当皇帝,摆大谱一样,足见刘备乃“非常之人”。加上记述曹操“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话,足让刘备的形象顿时高大上了。当阳之败,不忍弃之百姓,是其仁;“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来搪塞孙权,是其智;定军山之战后,断定“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是其谋。“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这句评论,让刘备形象丝毫不逊于曹操。至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感轨也",更见其诚。最后说刘备“终不为下者”,和曹魏抗衡,仿佛是说刘备的缺点,然而前面一句“折而不挠”,后面一句“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其缺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是可以理解,无可指责。陈寿对刘备的袒护,字里行间,其情其义,固不待言。
孙权传的篇幅多于刘备传,并非是陈寿厚此薄彼,是因为孙权十八岁虽未正式登基,但已是名符其实的吴主了,活到七十一岁,名正言顺地当了二十四年皇帝,当政时间足足五十三年。然而,孙权的死称薨hong,刘备的死称殂cu,没当一天皇帝曹操的死称崩,但这三个字,可以说是泥土区别。后者“崩”,,是指帝王的死,中者“殂”,《书,舜典》记载“帝乃殂落”。陈寿不敢公开对刘备的死与曹操的死相题并论,但耍滑头,言顾左右而言他,细心的人稍一琢磨,“殂”(落),不也是(皇)帝死亡吗?至于后者死的“薨”,就连曹操谋士荀彧死亡也称薨,相比较,对后者轻蔑之心,昭然若揭了。
传记中虽评论孙权“屈身忍辱(向曹操子,孙称臣)赞之“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也客观评价孙权一句“成鼎峙之业”,然而评语中大部分指责孙权或“性多嫌忌,果于杀戳”(指宠幸吕壹,残害忠良),或“谗说殄行,胤嗣废毙(指废太子,杀次子鲁王)晚年的孙权似乎成了暴君。且不知孙权以霹雳手段,粉碎世家争权,稳固东吴政局,不惜搭上儿子身家与性命,其用心良苦,又有谁知。 就连《三国志》评注的裴松之也看不过去,愤然指出“若权不废和,(孙和),(孙)皓为世適,终至灭亡,有何异哉?……丧国由于(孙皓丿昏虐,不在于(孙权)废黜也”
其实,孙权才是三国鼎立的奠基者,换一句话说,没有孙权,就没有三国。近日偶然从手机上看到一段有关三国的视频,题目是《孙权,三国英雄,历史罪人》,其主要意思是,因为孙权,才有了三足鼎立,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才有了三国之间征伐斗杀,才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且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其中就确定了孙权在三足鼎立中举足轻重,甚至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毋容置疑的。试想,刘备被曹操打得遍地找牙,溃不成军,将不过关张赵,兵不万人,还寄身于刘表长子刘琦的地盘江夏,有何资本与曹操抗衡?而孙权,力排众议,甚至不给视若亚父张昭的面子,(孙策托孤之人),听从鲁肃,重用周瑜,联合刘备,赤壁之战,以少胜多,才让刘备死里逃生,并借用荆州地盘扩大势力,占领益州,夺取汉中,不然的话,刘备别说称王登基,恐怕连项上人头不知落于何处,当然除非投降,而投降也无资本而言。所以,孙权才是三足鼎立的执牛耳者。
文武双全,国士无双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可以说是孙权的忠实粉丝,在词中不至一处盛赞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苏轼也对孙权赞备有加,“亲射虎,看孙郎”,并称赞孙权“有勇有谋”。司马光如实客观地指出“大帝(孙权)承父兄之烈,师友忠,以承前志,赤壁大役,决策定虑,以摧大敌,非明而又勇:能如是乎”,这一“大帝”称呼,令人瞠目结舌。现代人柏杨说孙权是“中国历史最可爱最有人情味皇帝之一”,可谓耐人寻味。我私下认为李宗吾评价最客观,说孙权心之黑,不如曹操,(指杀刘备兄弟关羽,夺荆州,又向蜀求和,)脸皮厚不如刘备,〈指向曹操祖孙三俯首称臣,却又和魏绝交)说他二者兼备,是个“英雄”。其实不过是戏言,心黑也好,脸皮厚也罢,是说孙权屈能伸,以退为进,不失良机,足智多谋。孙权的智慧还在于,与魏断交而不绝交,还和魏进行商贸来往。如魏以马求易(交换)吴国的珠玑,翡翠,玳瑁。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性不可或缺,可见孙权审时度势的明智。
毛泽东对孙权的评价“当今惜无孙仲谋”,可算的上是锦上添花,由此可见孙权确为非常之人,亦是非常之帝也。
2021年8月1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