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营造的教学环境必须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
并自然地发现自己的热情。
~ 肯.罗宾森~
有一则笑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把一个一百年前的名医从坟墓里找回来,他进到今天的手术房会不知所措;但是把一个一百年前的名师从坟墓里找回来,他还是能悠游自在地把课上完。虽说是一则笑话,但却传神地道出教学场域和教学方法的百年不变。
讲述式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主流
画家劳伦蒂乌斯.伏尔托利纳(Laurentius de Voltolina)的一幅传世画作是收藏在柏林铜版画艺术博物馆里,清晰呈现十四世纪意大利波隆纳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 Italy)课堂景象的羊皮纸画。画中的老师高坐台上讲课,台下学生有的专注聆听,但更多的是在做各式各样不同的事情,有的打盹,有的聊天,有的自顾自地看书,有的则是凝神看着旁边的同学。专注聆听的学生大多座位靠前,离老师的距离较近。
从十四世纪至今这七百年间,教师授课模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课堂样貌在今天也仍然随处可见。
七百年不变的讲授法表示这是一种最好、最合适的教学法吗?美国盖洛普(Gallup)调查机构在2015对全美将近93万名五到十二年级学生所做的《今天的参与:为明天做好准备》(Engaged Today: Ready for Tomorrow)调查显示,学生参与课堂的比例从五年级的75%,随着年级上升,一路下降到十二年级的34%。由于小学主要是基础课程,难度较低,教师授课形式偏向活泼,有较多的学生活动,所以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学生会参与到课堂中。而到了初高中因为课程难度加深,教学型态越加偏重知识传授为主,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实你仔细观察一下波隆纳大学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人数也大约就在三分之一左右,和七百年后的这份调查竟是如此地不谋而合。
认真听课就有学习了吗?
那么学生认真听课就有在学习吗?一篇2010年5月发表在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生物医药工程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的论文可以给我们一些线索来思考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让学生一周7天,每天24小时配戴穿戴式装置,侦测并记录在不同类型活动中,身体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ous)活动所触发的微弱电流强度。由于交感神经活化时会使人处于紧张状态,心跳会加速并提高专注度,脑部活动较为活跃,进而有助于学习活动。
这份研究呈现出学生在包括睡觉、看电视、考试、上课、写作业、学习和实验室等不同类型活动中,交感神经的活跃强度,其中上课(Class)和看电视(TV)的曲线非常类似,都是几乎平滑没有太多上下波动,远不如睡觉(Sleep)作梦时的活跃程度。由此可知当学生呆坐听课时,其脑部活动量是很低的,自然很少有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活化课堂提高参与
大多数老师都身负赶课的压力,也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分量,而且通常是分量很重的教学任务,因而有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口中的“观光课堂”——老师像导游,学生像观光客一样。导游把观光客带到意大利佛罗伦萨欣赏大卫雕像时,从进入大厅到离开只用了约两分钟的时间,在这两分钟里,导游要介绍雕像的高度、完成作品所花时间、所使用大理石类型、手部的细节,还特别指出手臂上清晰可见的血管。观光客几乎没有时间确认这些信息,当他们还在抬着头观察大卫时,就听见导游说:“我们该走了。今天还要去很多地方,参观好几个博物馆,请跟上我。”这不是很像很多课堂的样貌吗?
罗杰斯还提到:“课堂上的观光者很少被教师点名,也很少主动举手与大家分享信息。他们逃避课堂活动。……在班中通常被孤立。”因而“形成了一种课堂社交模式:‘好学生’与教师有很好的互动,得到表扬、支持和积极关注;‘坏学生’则完全被忽视。20%的学生占据了课堂上将近80%的互动。”“那些被冷落的学生便成了观光者,从不参与,从不兴奋,从未被看中。……仅仅待在课堂上而已。”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参与就没有学习。因此,教师进到课堂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信息技术就是能帮助教师达成这个目标的最佳工具。
福州中山小学艳红老师记录了她课堂的一个情况:“有次课上我抽问到一个坐在班级最后桌靠墙的男生,这男生平时较安静,成绩一般,在班级不擅长表现自己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班级很容易被老师同学忽视。当我运用软件随机抽取到他的时候,起初这孩子有点惊慌,如果我没记错这是他这学期第一次被叫起来,他估计已经习惯自己默默坐在教室听讲,但当全班孩子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时,他很快控制住刚才惊慌的神态,思考片刻,孩子平静说出这个问题自己的想法。孩子吐字清晰、声音平和,当时我立马给孩子竖了大拇指,并及时给予加分鼓励。全班孩子也很友善给予了掌声,这孩子有点难为情坐下,但眼神多了一道光。我知道这‘光’是自信之光。这自信是在全班平等条件下,学生获取的发言机会。”
透过教学系统里简单的挑人功能,就能看到因为平等条件带来的孩子眼神里的“光”,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课堂风景。也许老师自制签条,以抽签的方式同样可以挑人,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挑人显然更灵动且更有趣,它可以挑人,可以挑组,可以挑组里面的编号,还可以一次挑多个号码。挑人时数字跳动搭配音效,可以带动学生的兴奋感和刺激性,使他们更加投入在班级活动中。
更高级的挑人是在学生作答后,老师可以直接从统计图的选项中挑人起来说明作答理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调适与同化彼此间的认知差异,引发深度思考,创造真正的学习。
类似挑人这样能提高课堂互动性的还有抢权功能。福州屏东中学李菁老师在福州第一场智慧课堂公开课上充分调动高一学生的积极性,展现出和一般高中课堂完全不同的热烈气氛,就是利用了抢权功能。在争抢答题权的兼具游戏和竞争的氛围下,老师可以看到每一个学生热切眼神中所散发出来的投入与专注,在那样的时刻,学习才有机会发生。
肯.罗宾森(Ken Robinson)说要营造让孩子有学习欲望的环境,提高课堂互动性就是达成这个目标的一帖良方,而信息技术天然地具备高互动性的特质,是老师可以善加利用的好工具。只不过工具永远是一体两面的,是否懂得如何妥适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与利用各项互动功能,则是分辨教学能力高低,一位教师是否具有足够智慧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