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中华万年的玉文化史中,有一类题材最动人,虽跨越千年,却始终洋溢着不灭的生命活力、纯真与欢乐,这便是嬉戏的孩童!
忘年交老友徐关华素知我喜欢品鉴、收藏各种玉器的,在这次国庆节期间,便提供给我一件清代的玉器学习与鉴赏,就是和田玉籽料执荷童子摆件,高9厘米;宽4厘米;厚2.9厘米;重128.8克。
他曾经对我说过,你个人也只有多多地学习鉴赏各式各样的玉器,还要多多去了解各个朝代所制作的、各种类型的玉器,会有怎样的一种风格与特点,所采用的雕刻技法又会有哪些,真品与赝品都要看看学习,时间一长久而久之长此以往下去,多少也能识真辨假的。
当我第一眼见到这件宝贝时,它仿佛把我带领进时空穿梭机穿越时空,返回到康雍乾三朝那个充满着繁华而又极有韵味的时代。
据我所学习与了解到的知识后获知,不仅在瓷器中绘制有婴戏的主题,在玉器当中同样也是制作有各种婴戏主题的,我还认为在诸多的婴戏主题中,像“执荷童子”无疑是最为经典、最富有吉祥寓意的形象之一,眼前这尊由和田籽料雕琢而成的执荷童子摆件,虽说它的高度仅有9厘米,却仿佛凝聚那个时代的匠心与一个民族的美好祈愿,我通过拍摄九张从不同角度凝视的图片,得以进入一个由温润白玉与绚烂红皮构筑的微观世界,探寻其背后的艺术密码与文化深意。

还有,当我深入地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后,让我了解到在中国的古玉发展史中,最早出现有童子题材的是在宋代时期,在这个时期童子玉器的数量,既是最多的,也是来得比较繁荣的,皆因宋代城市经济繁荣与世俗文化的兴起,从而推动各种童子造型玉器的创作。
譬如说:在宋代时期,像持荷童子、攀枝童子等题材,也是广泛流行的,玉器中常见童子肩扛荷叶或攀附桃枝的造型,它寓意着“连生贵子”与“多子多福”;自宋代以后,其他朝代的童子玉器题材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各具特色的,元代时期:童子造型趋向刻板,击鼓、骑马等动态场景出现,反映游牧文化影响;明清时期:童子形象程式化,如百子图、太平有象等场景复杂化,强调家族兴旺的寓意。
我因为有32年收藏经历的缘故,故而还自认为在中国,但凡是那些雕刻类的或古玩或物品,皆是极其伟大的,就是因为它的制作难度,是来得比较复杂、繁复与庞大的,还因为它还包含着中国古代手工艺匠人的工匠精神在其中的,各式各样的玉雕作品也是如此的,所有伟大的玉雕艺术的基准点--都是起始于和一块无瑕美玉的相遇。
然而,这件摆件最引人注目,或吸引我的特质,就是在于它的材质--新疆和田玉籽料,和田玉被赞誉为“真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质地温润、光泽内敛,自古便是君子德行的象征。
而这件作品所采用的籽料,就可以说是属于和田玉中的上品与精品,像“籽料”这样的一种玉料,它的发展与成长经历是这个样子的,它其实就是“原生玉矿”--经过地质不间断地变化,从而被剥落下来,它还需要由雪水带到河道的里面,它更需要经历亿万年的冲刷与滚磨,才能形成一种“卵形的玉料”,我还认为它的成长因素就是尤为独特的,从而还会赋予籽料所具备的、两个比较显著的特征。

其一是:基本上来说吧,只要是和田玉籽料玉石,它的结构通常是来得极为紧密与细腻的,摸上去的手感是滑腻如脂的,透光性也是极好的,它呈现出来“温润细腻”与“光滑莹润”的良好质感。
其二是:对只要是和田籽料一类的玉石而言,在通常情况下来说,会携带有一层天然的、色彩多样化的外皮,这层皮色是玉石在河床中长期受矿物质浸润侵蚀而成,是岁月与自然力共同作用的印记。
从整体上观察这件玉器,让我发现--它是清代玉雕工匠们,很巧妙地利用籽料天然形成的一层皮色,在洁白的玉质之上,那抹鲜艳的橙红色或红褐色,给人的一种感觉就好像是“鲜艳夺目”的,从而显得是分外吸人眼睛的,还会让人看得目不转睛与爱不释手的。
当我多次反复地去观察这件玉雕作品后,认为像这种“鲜艳夺目”的红,并不是由手工艺匠人后天染绘上去的,而是玉料本身所自带的一层“皮壳”,而且这层皮壳,不单单是只存在着一处地方,而是由许多处的,它还分散在好几处地方,有的在前面的荷叶上面,还有的在童子的身背后,里面的红色皮壳,也是有深有浅自然过渡的。
由这件童子玉雕作品让我想到的是--在当时的玉雕匠人,既没有把它视为一种瑕疵与缺陷,也没有把它给磨掉,反而把它视如珍宝,还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元素,像这种“无绺不做花,巧色施丹青”的玉雕技艺,正是中国玉雕史上,是极具智慧的“俏色巧雕”!

这种类型的玉器,还被收藏爱好者们称之为“巧色玉”,这红白两色的对比,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种哲学的体现;白玉象征着童子的纯洁无瑕与天真的本性;红皮则仿佛被夕阳浸染的荷叶,洋溢着生命的热情与吉祥的喜庆;这128.8克的重量,握在手掌中,沉甸甸的不仅是玉料的密度,更是自然造化与人文匠心的双重积淀。
我再一次从整体上去纵观这件童子玉雕作品后,则会去认为这尊摆件的造型,不是死气沉沉的,会呈现出来动态的造型,它不单单是拥有“动态造型之趣的”,而且在我看来,它还把“童真的瞬间”给凝固起来,由此便可见当时玉雕工匠技艺之高超,真的可以说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它并不是很简单的、把一对童子静态的、给站立起来的状态,它是由清代时期的玉雕工匠精心设计的、一幅“双童嬉戏”的生动场景,而且在设计的时候,还是采用一大一小的模式,更有相互对比的模式,像这样的一种设计模式,就能打破单一执荷童子的常规与常见模式,从而还能使得作品的情感与叙事性变得更为丰富。
这尊执荷童子摆件整体造型是显得灵动与活泼的,故而童子呈现出来的形象也是栩栩如生的,我也在猜想,站立在右边头戴酷似瓜皮帽子的童子,他的年龄大约是在七八九岁的样子,而他的姿势是微微前倾斜一点点的,仿佛正迈着一种极为欢快的步伐向前奔跑着。
与此同时,童子的头部也是有一些微微上扬的,在他的脸面上洋溢着一股天真无邪的笑容,因为圆圆的脸蛋是扑面而来的,因此我认为他透着一股健康向上的好气息,他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还犹如是两颗晶莹的宝石一般,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和这对孩童对视一会儿以后,我对他产生如下的一种解读,我看到他仿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一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小巧的鼻子微微翘起,增添几分俏皮可爱,樱桃般的小嘴微微张开,似乎正在欢快地歌唱或呼喊着小伙伴。
童子的双手很自然地在舞动着,大童子的左手托住荷花底部的三分之一处,小童子则托举着荷叶的最底部,他的右手则是高高地举起一株已展露姿态的荷花,荷花的花瓣是娇嫩欲滴的,它的色泽是温润的,仿佛还携带着清晨的露珠,荷花的茎秆是细长而挺拔的,再定睛仔细去看这枝荷花的荷叶,在它的上面,还携带着一些细小的花纹与脉络在其中,从而显得是十分逼真的,更增添童子的灵动之感。

我认为在右边站立着的童子,他的服饰细节处理得是尤为精妙的,他身着一件对襟的衣服,在衣服的腰围部分,还系着一根丝带,衣服和丝带的搭配是较为和谐的,在衣褶的最下摆之处是显得有些宽大的,所采用的雕刻技法,足以可见雕刻针法的细腻之处,通过简练的阴刻线,表现出衣物的柔软质感与身体的动势,是毫无呆板之感的。
而左边一名年龄更为幼小的童子,他的一双小脚则是呈现出轻轻的、倚靠的姿态,而且还是亲密地依偎在长童的身侧或腿旁,他是仰着头颅的,左手伸手紧紧地去抓握荷梗,一边还和长童互动的这种构图模式,我依旧还会去认为,它能在瞬间把参观者带入一个夏日的池塘边,仿佛能听到他们无忧无虑的嬉笑声,年长童子的稳重与年幼童子的依赖,形成一种很微妙的平衡,充满着生活气息与人情味!
明清时期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玉雕童子,多多少少是有些程式化与标准化在其中的,而这件玉雕作品尤其注重姿态与神韵的刻画,我所鉴赏的这件清代玉雕作品,尤其注重人物在神态方面的刻画,可以说“彻底摆脱”明代以前玉雕作品的程式化,更加写实与生动。
通过观察两个孩童的面部表情以后,他们所带给我的感觉,这个就是--显得“面带微笑,神情憨态可掬”的,一对孩童的整体姿态,既凸显彼此之间的活泼度,又把生动性给展现出来,孩童所展现的表情就是“憨态可掬”的,这正是清代童子玉雕的典型特征之一。
我所知的各种玉雕知识,在清代时期,各种造型的玉雕童子,无论是站立着的童子;还是跪着的童子;抑或顽皮的童子;……这些童子显示出来的表情都是从容与淡定的,也会拥有圆润的脸庞、微弯的眼眉、饱满的体态,传递出一种富足、安乐、喜庆的精神面貌。

像“童子”一词或形象,最早就能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的,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发明这个词语,而古玉当中的、“执荷童子”的意象,它的源头实则就能追溯至比较久远的年代,不过,它作为一个比较成熟,而且一直都十分流行的玉雕题材,再怎样的久远,深究各中的原因与成因,大家普遍都认为是兴盛于宋代,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其一是:这与宋代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其二是:宋代有许多这类玉器。
为什么会是如此呢?!皆是因为在宋代的时候,各个大城市的经济是来得比较繁荣昌盛的,在市民的阶层里面兴起一股--对世俗生活,以及吉祥如意的追求,在各个艺术的领域里,也都是有所反应的,还有的是,在佛教中时常所提及的“化生童子”形象,还是和民间七夕节比较喜欢供奉“摩睺罗”的习俗,【备注:像“摩睺罗”是一种手持荷叶的土偶婴孩】绝对可以说是相融合的,从而使得手持荷花的胖娃娃形象是深入人心的,“荷”“和”“合”是谐音,寓意和谐美满;荷花又称莲花,“莲”与“连”同音,故“持荷”即“持莲”,寓意“连生贵子”,寄托着古人对人丁兴旺、家族绵延的美好愿望。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还历经元明两代,像这种题材不间断地在传承与发展着,进入到清代后,尤其是在乾隆这个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以及对古代文化的追慕,玉雕的制作技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是由两个主要因素所促成的,其一是:清朝平定新疆后,打通和田玉料的输送通道,因此会有大量优质的玉料得以运输到宫廷里面去;其二是:玉雕技法当中“巧色”工艺,在这个时期被推崇到极致的地位,玉雕工匠们极力追求“师法自然”和“顺色立意”的境界。
因此说,我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从认真观察这件玉雕作品中,从它精湛的俏色制作工艺、生动与写实的造型风格,以及所使用的、优质的和田籽料来看,与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至嘉庆时期的玉器特征是高度吻合的,还因为像这两个朝代的玉器制作,最主要讲究的就是精工与细作,我仍旧会认为,它既延续“执荷童子”这一经典题材的吉祥内核,它又在展现清代玉雕工艺的巅峰水准以及时代审美,是一件把材质、工艺、寓意完美结合的案头清赏之物。
当我凝望着这件摆件,还在一次又一次的体察中,还让我“读懂”如下诸多方面的信息,它不单单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意蕴在其中的;它更是超越时空的吉祥祝愿;它所能承载的远不只是表面上精湛的技艺;它实则还是在对生命做出的一首赞扬之歌,全都是因为童子代表着新生、活力与希望;还因为历朝历代的国人都是比较喜欢荷花的。

荷花,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也是圣洁与生命的双重象征,把荷花与童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对生命本身所携带的质朴之情,在做出最为热烈的礼赞,迸发出来的一种真情流露的真实情感,全都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各种医疗条件与设备就是属于不怎么发达的一个年代,拥有一对或多对健康活泼的男孩,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宗族最大的期盼,这尊玉雕童子,凝固父母对子女最深的爱意与祝福。
我仍然还会去认为,这件玉雕作品是能体现它的哲学性的,就是因为玉石的温润象征着“仁”;而荷的洁净则象征着“廉”;童子的天真象征着“返璞归真”;这其中还蕴含着儒家“仁爱”、道家“自然”的深刻哲理;玉雕俏色工艺,所体现的“尊重自然,因材施艺”,正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工艺美术上的具体实践。
它也是艺术的结晶品,从一块朴素的河滩籽料开始,到一件生机勃勃的艺术品,其间需要凝聚无名匠人无比的耐心、超凡的巧思与深厚的文化修养,玉雕匠人还必须读懂这块玉的“语言”,理解皮色的分布,在脑海中预先完成构图,方能下刀如神,把天然的瑕疵转化成为艺术的亮点,这不仅是雕刻,更是在和自然进行对话与合作。
这尊高度仅九厘米的和田玉执荷童子摆件,它还犹如一扇通往清代文人雅士书斋的窗户,它既静立于案头之上,它还在墨香与书卷之间,无声地诉说着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美学的古老故事。
它掌中的荷叶,既是一株植物,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承载着千年不变的吉祥寓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去细致地解读这件作品,自然就能超越物质的局限,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精神脉搏与它的情感温度,它在提醒我,最珍贵的艺术,往往在于能以最谦逊的姿态,容纳最深邃的意蕴,在方寸之间,展现一个无比广阔而温暖的世界。

伴随着时间的前进与推移以后,我还会坚定不移地去认为,像“清执荷童子摆件”这种类型的玉雕作品,它的数量,只会变得越来越少的,而不会变得越来越多的,最主要就是有两个因素在其中的。
其一是:我认为和田玉是属于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尤其像这种好品质,且带有沁色的、一模一样的材质是难能再去寻觅到的!
其二是:在当代中国,有些国人或少数的玉雕工匠,多少是有些缺少工匠精神的,不太愿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精雕细琢做这类作品,因此说,很有可能还会面临着失传和损坏的危险在其中的……故而说,传承和保护清执荷童子摆件,我认为就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此,我还产生如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与认知,要记录下来。
其一是:我们应加强对清执荷童子摆件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现存的执荷童子摆件,进行科学的鉴定与研究,还要掌握、了解制作工艺、历史背景、文化寓意等诸多方面信息,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机制,加强对执荷童子摆件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它们受到损坏与盗窃!

其二是:我们应积极推动清执荷童子摆件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培养新一代的工匠与艺术家,学习并掌握传统的制作工艺与技巧,把这类作品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结合当代审美观念与设计理念,对清执荷童子摆件进行创新与改进,使它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与喜好!
其实,我们还能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清执荷童子摆件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既要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要提升保护方面的意识;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清执荷童子摆件;一起来为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以我有32年的收藏学识、认知与理解,像“清执荷童子摆件”就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精美的造型、高超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寓意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我们应珍惜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话虽是如此来说的,然而,我却只想说说如下的话语,要想去做好它,并非一时半刻就能予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大家长期坚持这样去做!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与文章有关的图片,藏友提供,作者自拍编辑。】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25年10月19日星期日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