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它是个难题。不是时间不够,也不是没钱买书,阅读习惯的养成,本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谁都知道该多读书,读好书。可是,当实实在在面对一本书的时候,阅读这事儿面临着重重困难。
读起来发困,明明看得懂书里面的字,把字连成句子段落怎么就忽然有点费解了呢?下定决心要在某某时间段读完某书,并且要做多少多少笔记,愿望是好的。可结果呢?往往三分钟热度,事后常常因为去看电影,去聚餐等等各种因素打乱了原本的计划,让宏伟的读书计划难以持续下去。又或者,此书看似很厉害,仿佛似乎读了就能提升境界,立马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强力特效药,然而,读了一读,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以上种种,是阅读过程中很常见的一些现象。随之产生的阅读的挫败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书习惯的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固然能给人带来快乐,但是,读书本身也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不知苦,焉知乐?
不要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作为搪塞蒙混的理由了,如果以求知和兴趣作为阅读的理由,就应该严肃认真的坚持下去。认真与否,其实真的会影响到阅读的乐趣的大小和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的多少。
读书,首先得选有价值,能帮到自己,自己也确实感兴趣的书来读。别问我怎么选,如果连甄别书籍好坏的能力都没有,那我也确实是醉了。
拿笔者来说,比较喜欢人文社科类的内容,尤其哲学名著,文学经典还有一些杂论随笔的著作,那么在选书的时候就会比较看重权威性和名家著述,对出版社版本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国外翻译的作品,古代文言著作,对译者,版本的要求也会稍多一些。这样可以避免在阅读这些著作的时候不因为语言文字的障碍被人带到沟里去。有条件的情况下,也会试图比较同一著作的多个版本,进而选出最好的一个。最好的未必是最贵的,其实很多比较权威的版本,价格反而比较低。倒是某些以赚钱炒作为目的的出版社出的书,又贵又不实用,顿不顿冠以家庭藏书,国人必读,畅销多少册这样营销气息十足的名头吓唬普通读者。
笔者从来都没觉得什么书是非读不可的,读书是手段,获取知识和经验才是目的。通过阅读,得到想要获得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而后收获的快乐。
接着说,选好了要读的书。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读了吗?不,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开读之前,应该先对全书的大体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看别人的评论,书籍的前言后记,出版序言等。
通过这些信息的了解,既能帮助你了解本书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里所处的坐标,也能帮助你梳理一下阅读本书的思路,激发兴趣和思考。这样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思路清晰,能边读边将所读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思考。
没有思考的人生不值得去生活,没有思考的阅读也不值得去耗费太多精力。岁月苦长,人生苦短。我们去热爱,去生活,去阅读,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之中,自然应有所取舍,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但辜负了作者的辛苦,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光。
微信订阅号:「读与居」 关于书籍,电影,生活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