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括修辞,就是由抽取原词语各部分中共有的"字"或"词",再标以与项数相同的数字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统括修辞能使语言简洁,收到活泼、生动、形象的效果。取义统括是不直接从原词语中抽出“字”或“词”来,而是通过概括原词语各组成部分的某种“含义”,再与项数数字组成的统括形式。
(9)人生三件宝——谦虚、勤奋加思考。壮士三不倒——鲜花、荆棘与风暴。(《无名者格言》)【统括形式简洁明晰地揭示了“谦虚、勤奋、思考”三种品德与心理素质在人们立身处世中的重大意义。含义深刻,给人启示。后面的“壮士三不倒”则是统括的变异形式,说明只有正视并经受得住“荣誉、困难和挫折”三种考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又从反面证明了“谦虚、勤奋、思考”的重要意义。统括是制作警句、格言的常用方式之一。】
(10)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是“三光”,夏、商、周是“三代”,……三,既可解释自然,又能概括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因此,人们用来标志神圣的“皇”的数量。(邢克斌《何谓“三皇”?》)【“三才”、“三光”、“三代”、“三皇”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概括形式,其中的“三”有实际的表数作用;“才、光、代、皇”又都是各自指称对象的概括含义。组成统括后,简明扼要,表意清晰,便于书写和记忆。】
(11)老麦通有一位好夫人,她把稿费奖金积攒起来,使用在刀刃上。家庭里提前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两用录音机、彩色电视机、玉兰牌洗衣机和雪花牌电冰箱。(林斤澜《头象》)【“四个现代化”本是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术语,这里却成了四种家用电器的代名词。降用和统括相结合的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女主人公的“能干”、“务实”的理家本领,而且给语言增添了许多幽默、诙谐的情味。】
(12)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圈圈”即“范围”。以此做统括的提取词,生动贴切地描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归属。在此基础上的分析和阐述,都是为了赞扬叶圣陶先生坚贞不渝的崇高思想、道德行为的。】
(13)在我们这一带,农民过年有三大壮举:一曰“杀猪”,二曰“蒸糕”,第三便排上“做豆腐”了。(忆明珠《唱给豆腐的歌》)【“壮举”属于大词小用,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农村年节时的喜庆、热闹的壮阔场面。用作统括的提取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4)不久,曾耿和陶叔冶也先后来了,于是五个人团团围坐,曾耿首先举杯,说:“神州光复、夫妻团聚、姐弟相逢、同窗相见,今夜是四喜临门,请!”(李栋、王云高《彩云归》)【“四喜”是四种喜事的统括形式,其中“喜”字表示“喜庆”的含义,与“临门”一起组成结构牢固、语意稳定的主谓词组,得到广泛的运用。】
(15)这是个盛产“千金”的家庭,大嫂膝下开了四朵花:名曰:改枝、改兰、改秀、改芬。(从维熙《伞》)【不说大嫂有四个女儿,却用统括与比喻相结合的形式说成“膝下开了四朵花”,使语言生动而富于变化。】
(16)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手中。……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王应麟《三字经》)【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人们熟知的各类事物,运用取义统括形式,加以概括,可以加深印象,便于宣传和普及教育。讲者易讲,学者易学,难怪《三字经》的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了统括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