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读了张宏杰写的《曾国藩传》,收获颇丰。之前也读过其他版本的,有演义类型的,情节比较夸张,学究类型的,读不下去。这个版本行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更重要的是有历史依据,比较客观中立的评价曾国藩其人,很推荐这个版本。
都说曾国藩是古今第一完人,毛泽东、蒋介石都是他的粉丝,读完这本书确实觉得他很值得我们学习。
年轻时,他资质平平,像普通人一样有着各种毛病。
秀才考了七年才考上,考上之后到了北京做翰林,每天不是吹牛就是和人吵架,小毛病一堆。
他的身体也不是特别好,不像他的学生李鸿章精力充沛。
但后期经过他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学习,他成就了自己的风格,成就了一番事业。
下面说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
一是反思。
曾国藩每天都会记反思日记,这和现在很多网课推崇的一样,不断反思自己。现在很多曾国藩的生活细节资料特别多,估计也是因为他记日记事无巨细,某天多看了一眼美女,他都要反思并记录在册。
普通人和伟人的差距就在于坚持。坚持记录,真正的反思,让他后来彻底改掉了以往的毛病,成了一个伟人。
二是积极入世,不忘初心。
曾国藩在湖南建立湘军的时候,因性格耿直,说话办事太讲原则,而被官场同僚排挤,跟多事情无法推进,他也备受困扰。
后来他二次出山担任两江总督的时候,行事风格像变了一个人。这是他在低谷期自我反思的结果。重回官场,他自己依旧是两袖清风,生活简朴,但对礼节性的礼品、受贿,他也会收一点,给对方面子;在税收克扣或者官场“油水”上,他也不避讳,该扣则扣,该贪则贪,但这部分钱,他都留作官场往来经费,比如给京城官员送礼、接待其他地方官员等,一分都没有落入自己口袋。对公对私,他分得很明白。既保留了自己做事的初心,又适应了官场环境,让他日后做事阻力大大减少,顺畅很多。
这点让我想到毛泽东,他们的经历很相似,从刚开始在集团的边缘,有才却无法施展,到最后成为一个集团的核心,其中的这些修炼真的值得研究。
三是接人待物,以“诚”为要。
左宗棠是曾国藩早期的好友,左天生聪敏过人,对于资质平庸的曾国藩完全看不上,而且由于左宗棠始终没有考上一官半职,他对科举制度充满了愤怒和仇恨,这也让他对接连升迁的曾国藩嫉妒万分,所以后来左宗棠被重用以后,他对曾国藩也不曾有半点感恩好言,反而讥讽痛骂。但曾国藩却始终不发一言,后来左宗棠有求于曾时,他还不计前嫌,仍然帮助左宗棠。
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的修炼已经达到一定境界,可以看做“圣人”了,他有格局,有心胸,为成大事,不顾个人恩怨。
四是开放的心态。
曾国藩是第一个提出向海外派留学生的人,比我们印象中光绪时期提出的还要早20多年,只不过当时并没有被朝廷重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曾国藩,对国内外的形势有了自己的分析的判断,今天看来,可谓精准,这种洞察力和开放的心态真的相当令人佩服。因此他反对保守派,而大力推行洋务运动,这一举动可以说推迟了清王朝覆灭的时间。
这位晚晴名臣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位皇帝,从一介书生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古今第一人,镇压了太平天国,兴起了洋务运动,做了很多事,却终究无法拯救颓败的帝国。虽然个人的力量终究抵不过时代的洪流,但他个人的成长蜕变,确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