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发现无论自己做什么,都对现实活动不起作用,从而产生的一种无望感。通常由不恰当的评价和不正确的归因所导致。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首先提出。
这里首先解释一下归因,也就是对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经验的成因总结。韦纳将之分为三纬度六因素。它包括:来源(内部外部)、稳定性、可控制性三个纬度,和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六个因素。
不正确的归因就是将失败原因归结为能力不足这类“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因此会感到自己本身能力没有改变现状,从而会产生一种无助感。
正确的归因应该是努力归因,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将失败归因于不努力。这样就容易产生不甘于失败,再努力一下就能成功的信念。
以上理论用于解释我昨天的状态就太合适了。昨晚查阅了一下考研的相关信息,发现对英语的要求很高,回想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好像一直挺受挫的。虽然初中也考过很好的成绩,但被我直接归因于难度简单这种外部因素了,然后又把成绩不好归因于能力不足,因此产生了短暂性的习得性无助。
好在我情绪崩溃的时候,舍友都围过来开导我,那一刻好温暖啊。她们说,英语不好这个短板是可以改变的呀。离六级考试还有两个月,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复习。甚至还说要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以后都用英语交流。
阿蘅还说我是考试型选手,区区一个笔试,没什么的。
我的怪物先生也给我发了大段大段的话安慰我。
真好啊,好爱好爱ta们。
以上,记录我第一次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治愈自己(没想到准备教资还有这作用)以及被舍友和男朋友温暖到❤️
以后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也会耐心地开导他,甚至可以把自己作为教学例子。
~接下来要努力学好英语,备考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