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武志红上《奇葩大会》再次讨论了原生家庭的话题,他的同门师弟李松蔚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对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论,我要扔几个炸弹》,被武志红转发后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作为听过李老师课的学生,我对他的观点一向是比较赞同的,这在我以往的文章中都有体现。然而看了他的这一篇文章,我觉得必须要谈一些不同的看法。
先简述一下李老师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文章一开篇概括了大家对原生家庭理论的几点误解:
1、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对我的方式。
2、父母那样对我,他们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3、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属于深层烙印,很难摆脱。即使我们觉察到原生家庭的伤害,也只能在下一代身上避免(我们这一代只能牺牲掉)。
4、或者,通过长时间的心理咨询或修行,可以一点点拔除掉这些影响。
接下来,他丢出了几个所谓的炸弹来驳斥这些误解:
炸弹一:认识到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人,其实已经好了。
炸弹二:被原生家庭烙印的感觉,可能是大脑在骗你。
炸弹三:随时都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值,看你准备好了没有。
详细的论述过程我就不粘贴了,想看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本文就李老师提出的这几个观点,我想谈一谈我对原生家庭的看法。
首先,作为一个心理动力学流派的心理咨询师,我不赞同李老师提到的那几个关于原生家庭的理论是误解。
我们的很多心理问题,也许看起来跟原生家庭没有关系,但是追根溯源,确实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
我们在生命的早期与我们的父母或主要抚养者互动的方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我们人格的形成,这也间接决定了我们成年之后,面临一些问题时做出的心理反应。
其次,我们的父母之所以这样对我们,跟他们的原生家庭有不可分割的影响。如果你承认第一点,那么这一点就是正确的。
第三,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确实就像烙印一样,很难去除,但并不是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没有办法改变了。
去觉察它,去处理它,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方法,我们这一代人当然不会被牺牲掉。就我个人接触到的来访者而言,即便只了解一小部分关于原生家庭的理论,也很少会这样误解。如果他已经认定自己此生不可改变,那他还来咨询室干什么呢?而咨询室外那些只抱怨却不做出改变的人,我想他们不改变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误解。
当然,我并不赞同把所有的人生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的做法。
在我以前的文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文中,我也明确表达过把自己现有的问题推给原生家庭是一种逃避问题的做法,是从生活的承担者和决定者,变成无辜受害者的免责手段。
但这并不代表就可以说问题不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从我自己到我做过的个案,我都能感觉到,只有当你认识到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影响后,你才能慢慢做出改变。自己不愿意改变,而把责任推给原生家庭是逃避责任的做法,但公开宣称原生家庭对个体没有影响,我觉得也是心理咨询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关于李老师所丢出的炸弹“看见问题即表示治愈”,我觉得这个结论,我只能支持一半。
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我们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是这个样子时,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我们慢慢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接下来才有改变的可能。
但是不是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我觉得不完全是。
看见不是疗愈的结束,看见只是疗愈的开始。何况真正的看见是很难自我达成的,心理咨询师做的正是“帮助你看见”这个工作。
关于李老师提到的后两个炸弹观点,我并不特别反对。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大不大?很大。但是不是不可改变?我也觉得不是。
前面说过心理咨询师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份工作,倘若都持宿命论的观点,那心理咨询师也没什么可干的。
我不赞同的是李老师把改变人生,改变原生家庭影响的过程描写的那么轻松。当然,这会激励一部分被原生家庭问题困扰的人,但同时也会给其他的人带来更大的误解。
表达观点是要考虑受众的。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条记录: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故。
这么多年以来,在无数个心理咨询师的努力科普下,“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这一观点才开始慢慢被大众接受。这一观点深入人心后,直接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个方面是,人们开始回忆自己儿时的经历,把自己现有的很多问题都追究到了父母的身上。比较极端的甚至提出父母皆祸害。这一观点与中国主流传统文化倡导的孝道是完全相悖的,虽然得到了广大为人子女者的好评,但也得到了广大父母的抵制:“把好好的孩子都教坏了!”
对于这种极端类型的人,告诉他们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去除原生家庭影响的方法也有,死守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放,是自己不敢去面对的逃避手段。让这一部分人能更多的去关注该如何改变自己,是有非常积极效果的。同时也科普了心理咨询的目的及作用。这是非常好的。
改变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一观点后,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抛弃过去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开始用更平等与温和的方式养育孩子。他们会更多的关注孩子的需求,会去学习相关理论,会让自己成长,以期成为更好的父母,给孩子塑造更完善的人格。我认为这是普及原生家庭理论带来的最积极的结果。
诚然,在面对一些特别希望做好父母,因为自己一点点小问题就焦虑纠结的父母时,我也会对他们说,其实原生家庭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你这样做不会给你的孩子带来那么大的心灵创伤。
这么说并不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大,而是一个过度焦虑的母亲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更糟糕。这只是缓解焦虑的一种手段而已。
但是在现在还有很多只管生不管养,或者依然认为孩子小时候有没有自己在身边都无所谓的父母,在心理咨询师好不容易把原生家庭的理念普及到现在的程度时,公开宣称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没有多大,就算有,改变也是很轻易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重申我的观点:
1.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远比你以为的大。
2.把自己的问题推给原生家庭,只是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的手段。
3.为人父母者,养育孩子确实需要改变认识与态度。
4.与其担心自己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如先使自己成长的更好。
END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