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谷歌开发了一种神经网络算法,可以帮助医生在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症状,之后谷歌还将推出可以提前识别心脏病症状的产品。这一切,都源于——人工智能AI技术。
科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我们能想象的速度。作为80后的一代,现在已经很难想象那些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的年代是怎样度过的。
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二维码为何物,不知道未来可以实现无钱包出行,每月稀少的240元研究生补助还打在一张厚厚的存折里,每次用钱都要跟取退休金的老人家一起排队。
十年前没有人能想象到如今的生活会如此有效便捷,而如今的我们一样无法想象十年后的生活会变得怎样,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十年的变化速度远远大于十年前!
面对这样快速的步伐,你是怎样的感觉?
期待那些科幻作品中的产品早日实现?期待越来越实用有效的技术改变生活工作方式?
我只感觉到深深的恐惧与焦虑。
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是2016年,我去北京积水潭医院看望曾经进修学习时的科室主任,他因车祸骨折住院了。在一间8人间拥挤嘈杂的病房里,年过半百的他静静的在捧着一本书看。我以为会是什么医学专著,仔细一看竟然是《人工智能的未来》。怎么也想不到这本书和眼前的大主任能联系起来。主任说这本书很有趣,人工智能太厉害了!
此时人工智能还并没有引起我的任何感觉,认为那只属于硅谷研发人员的事,与我这个小大夫有什么关系?因此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我都自动屏蔽“人工智能”、“AI”。笑来老师曾说过,“认为与自己无关,往往容易错过很多。”
再次接触到人工智能,是在月初聚会,听到金伟兄提及,才重新认识并接受了它。我国已将人工智能提上国家战略议程,各界巨头也纷纷布局列阵,抢占最佳位置,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已经无人能挡,很快会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但是,有没有想过我们要用什么资本去体验享用人工智能?我们会不会率先被人工智能PK掉?
在一期《奇葩大会》上,李开复曾就人工智能发表演讲,他说基于人工智能,50%的人类工作将被替换掉,譬如银行柜员,律师,中介、秘书等等,它也许比你自己更懂自己,李开复说他近两年连投资都直接靠机器人来管理,不需要自己去分析了。如果你正处于这些人工智能会触及的行业,是不是要反思一下了,你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掉?
众所周知,2016年3月,AlphaGo 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
你以为只是巧合?NO! 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帐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2017年5月27日,人机大战的最后一局,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没能创造奇迹,以0:3被人工智能AlphaGo横扫告终。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NO!更震惊的事情来了!2017年迭代升级的最强AlphaGoZero问世!它实现了——“无师自通”!研发人员只告诉zero围棋规则,不告诉它人类总结的围棋战术,也不让它读人类棋手比赛的棋谱,让它完全靠自己摸索,自主总结出了定式等等围棋战术。zero从零开始自学了不到 40 天,就超越了前一版AlphaGo(AlphaGo Master),就是那个曾经以 60 : 0 的战绩,战胜了当今几乎所有人类围棋高手!人工智能40天胜过人类百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棋类比赛渐渐会消失,我们都要跟人工智能拜师!
也许你会说,医生肯定不会失业,在中国医生还紧缺呢,人们是不会放心把自己交给机器人的!那么好,我们就来说是医疗界的人工智能。
医疗一向是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正如文章开头提及的。在去年末某医学论坛上,有学者汇报,依靠人工智能读取CT、核磁这些影像报告只需一两个小时即可并达到90%正确率,随着逐渐推广应用,它的正确率还在不断提升,而正常影像科医师出报告的时间最快要一天。
我们一直肯定的认为人的大脑有无限可能,机器不可能战胜大脑,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时间!人是有生命界限的,人类学习理解掌握技能也需要时间。譬如一位影像学主任医师常规成长时间,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你以为11年学习就可以正确读片了?不是,想成为权威的医师,不仅需要时间的积累还需要大量病例的积累,而这些没有十年功力是不行的。掐指一算前前后后已付出20年成本,可是他的职业生涯呢?也许就二三十年。每一个个体都要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
而人工智能呢?也许人们花费十年八年建立好模型后,就可以轻松复制无数,不分昼夜工作下去。而且它的资料库是无限制增长的,而人却需要间断从0学起。
写到此,不知你有没有开始焦虑?有没有想自己是不是属于AI不可替代的50%里?那么什么才是AI不可替代的?
李开复在演讲中给出的答案,AI不懂幽默,不会创造美,娱乐界明星的价值不会替代掉。其实我觉得,开复本人未必这么想,他也说微软小冰已经可以主持气象预报了,也许因为上的娱乐节目面对那么多娱乐人士才这么说。二次元虚拟人物成为明星也不是不可能,之前大火的李泽言不就是个例子(李泽言是谁?手游《恋与制作人》男主角)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不可替代的?我认为情感、艺术与创造,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人脑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在社会交往中,离不开情感互动。在无数科幻影视剧中,机器人试图像人类一样产生情感。我们之所以恐惧将自己交托给机器人,就是因为它冷冰冰,不懂情感,不能共情。随着科技产品越来越侵占人类生活,我们内心越来越需要有温度的沟通,心理咨询,临终关怀,成长导师这一类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
前两年“匠心”一词突然火热,那些民间手工艺人,即将失传的技艺引起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手工制作的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他们不仅代表一种文化、一段历史、更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做“匠人”,学贯中西,将现代与传统融合,在未来,这类人群会越来越多。
人工智能会不会懂美?也许它可以分析莫奈、梵高、毕加索这些大师所有作品后,根据输入的名词“制作”出一幅佳作,看起来也还不错,宛如大师在世,但是它不知道这到底美不美!丝毫没有灵魂的作品,无法与我们产生共鸣,我们无法透过作品去感受作者的内心。所以绘画、书法、舞蹈、交响乐一切与艺术创造有关的都无法被人工智能代替。
面对奔我们而来的人工智能,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去迎接它,不过分热情,也不过分排斥。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在情感、艺术与创造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自己多维度竞争力,在剩余的50%中寻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