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是人们长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这一认识受环境、年龄、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我对中国的认识也是随着年龄和个人成长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产生变化的。
我出生在90年代的一个相对偏僻的农村,那时的农村多少有些封闭,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于我们而言,那时的中国就是整个村子,不管是学习还是放学后的玩耍,都逃脱不了那方小天地。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认为“中国”很大,因为国家里有着几十户人家,还有着村委会、小学校、村卫生所等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这种认识一直维持到1997年才得到改变。当老师告诉我们这帮乳臭未干的孩子,香港回归了并为我们佩戴上象征着香港回归的纪念章时,我们才认识到原来中国除了我们这个村子还有个香港,香港在那里?可能就在村子隔壁吧!成了我那时的猜想。没过两年澳门也回归了,中国的版图又一次扩大了,而去香港、澳门看看成了也我儿时的梦想。
二十一世纪初,无法忍受农村的贫穷和看天吃饭的父母,带着我离开了那个我生活了7年的地方,来到了县城。看着街头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来去“飞快”的摩托车,看着从县城边流过的长江,我才不禁感慨到:这里才像中国嘛!
后来,我在城里上学,整天嘴里哼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才知道北京,才知道北京有个天安门,明白了那里才是中国。慢慢的我接受了我不在中国的事实,中国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还有海,海的那边才是中国。和我们离着十万八千里呢!只有孙悟空翻一个跟斗才能到,去北京看看天安门也成了我那个时候的渴望。
慢慢的自己长大了,对中国的认识也不断清晰了起来。还是随着一张中国地图的到来,才第一次让我对整个中国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那是一次过年前,满大街都是卖春联、画报的,而我一眼看中了画报中的一张蓝色画,翻开一看上面写着中国地图,便吵着让爸妈给我买,爸妈觉得地图太大家里墙上不好贴不给买,但经过一番较量(哭着就是不肯走)终于实现了。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把地图上铺在地上找自己的家,找来找去都是些不认识的名字,便问爸爸,自己的家在地图上哪?爸爸在地图上指了个点告诉我,我们家在这个县城,我才意识到中国于而言是那么的大。后来我又在地图上找到了北京、香港和澳门,原来它们不在我们村隔壁。
不知不觉中,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也幸运的跨进了大学的校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和渴望。我对中国的认识也慢慢的由“无知”转向“自豪”。经过改革开放三四十年的积累,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用一种埋头苦干不服输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神话。“深圳速度、中国高铁、基建狂魔”的名号正在享誉着世界。中国,正在用一种昂首挺胸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辉煌的背后总是充满着无尽的心酸,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愿景是好的,但每一步走的注定不会那么轻而易举。
尽管我们不断发展壮大;尽管我们越来越好;尽管我们有了些许积累,但我们一定要认清现实,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不是强国。经济总量上去了,但人均收入还相对降低;科技发展得到了提高,但一些关键领域的高精尖技术依然和世界顶级存在着代差。一些不法分子依然在不依不饶的阻挠着我们国家的统一与发展、遏制着我们的发展势头,反思这一切只能说明:我们还不够强大。
“世界上真正的折服从来都不是一种武力的占有,而是一种对信义的坚守,以德服人”中国人崇尚“上兵者伐谋”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坚持用“仁义”感化对手,但如果遇到的是狡猾的敌人呢?如果遇到的是不择手段的对手呢?如果碰到的是连自己都骗的骗子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理想的结局,用“仁义”感化对手是皆大欢喜的结果,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对手,另一方面更应该强大自己,只有自己真正强大于他人,才能让他人望而却步。https://www.jianshu.com/p/5510d62f613d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