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的时候,是暑期图书馆要闭馆的时候,想着在漫长的暑假期间,不能来图书馆更新借阅图书,心理有着小小的失落。为了让自己不虚度暑期时光,一定要找到本精华价值高的图书来弥补内心的失落,我徘徊在图书馆中一排排的图书架边,一行行的扫描着图书的书名,直到我遇到了它。
其实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网络上推荐的很火,据说这本书有挺高的阅读价值,有很好的启发性。但当时一听书名就不想阅读,原因主要是讨厌两种类型的书,一类是纯理论说教型的,密密麻麻的理论知识体系,枯燥难懂的术语,一听书名里的思维二字,就让我联想起心理学考试里的相关思维的体系知识,立马觉得好枯燥。另一类是纯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因为鸡汤再鲜美,喝的多了也难免反胃,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现实永远摆在眼前。
从书架上抽出来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哇,这书年久够长了,书皮都成这个样子了,太旧了点吧!知识体系还适应现在的环境么?翻开封皮一看,是11年出版的书,12年6月第5次印刷,我松了一口气,我对书的外形确实有点以貌取人,但并不太在意,我看重的一般是出版社和出版日期以及印刷次数,这是我选书的一个标准,因为,我自认为只有有价值和受欢迎的书才会有更多的人去购买和阅读,才会有多次的加印。也许每个人挑选书籍的标准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不同的。
对于选书,我的思维有点随大流但很固化,随大流是因为按照自己喜欢的书籍类型,首选崇拜的大咖的推荐的书籍,其次是网络或书店热销的书籍;固化是因为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我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出版社,例如,心灵鸡汤类、文艺类我比较喜欢xx文艺出版社的,教程类的书籍则选择知名大学类的出版社的等等,随着人生的翻转起伏, 在面对不同运转的人生际遇,我选择的书籍也会偏好不同。
在我挑选《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清楚的看见了自己的思维运转的模式,在对于书籍是借还是买的选择中,我的脑海里存在着一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思维模式,家中购买的图书总爱束之高阁,想着反正是的书,随时想看就能看,所以想起来时才会拿起来看会,更不用说做读书笔记之类的反思,断断续续的阅读,根本发现不了书中的价值体系和精华内容。在对于书籍的选择、对于挑书的爱好等等,这也都是我固有的思维模式。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遇到同样的一件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这是由我们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就像我曾不知和这本书擦肩而过多少次,手指从书脊上滑过从未选择,而今却拾起这本书,想来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用我自己的故事来诠释我对内容的理解,遇见它-邂逅它-分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