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赚了很多钱,却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富裕时代,我们究竟如何养孩子?
·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玛德琳·莱文从业30年,在评估了100多个案例,访谈了50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写出了《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一书,堪称富裕时代父母的养育指南。
· 最近我仔细研读了这本书,筛选出精华干货,与家长们分享。
坐拥200亿家产,却没有幸福感
很多孩子都羡慕那些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子弟;很多家长也铆足了劲,以为拼命赚钱就能让子女一生无忧。
但是,现实好像并不是这样。
能继承200亿家产的富二代戚帅,在某节目现场讲述了自己在富二代这层华丽皮囊下的真实生活。他还“控诉”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学业选择、工作规划、甚至择偶标准都严格管制。
“富二代身份,带给我最大的困扰,就是没有幸福感”,戚帅说,“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对我的要求只有两个字,就是听话。他永远认为我是一个孩子。”
不难看出,虽然集万千资源与宠爱于一身,富家子弟还是过得十分苦恼。
一项针对公立学校学生所作的研究显示,有22%来自经济优越家庭的青春期少女,患有临床的抑郁症。而中学阶段,虽没有女同学那样显著,来自富裕家庭的男孩患有焦虑和抑郁症的比例,也有明显的升高现象。
金钱买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位知名的学者花了多年时间,研究了金钱与快乐之间的关系:“整体而言,穿工作服、搭公车上班的人,与穿西服、开奔驰上班的人一样快乐。”
实验中,回答“你需要多少钱,才会觉得快乐”时,穷人和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年薪不到3万的人会说,5万就能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年薪超过10万的人却说,他们需要赚到25万才会感到满足。
对成年人来说,拥有多少钱,和感到多快乐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
对青少年来说,爸妈给多少钱,和感到多快乐之间,更是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很多富裕家庭孩子,可能还没有普通家庭孩子的幸福感高。
父母赚了很多很多的钱,却培养不优秀的孩子。问题到底错在哪里?
1、孩子在父母的待办事项中,排名靠后
在富裕家庭中,父母为了事业、工作和社交占去了大量时间,往往会缺乏亲子交流。
富家子弟经常痛苦地意识到,他们在父母待办事项的清单中,排名非常靠后。
专家分析说:“这些父母当然想要给子女最好的,但他们希望的方式是机械式的。他们只想按一个钮,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让孩子变好。可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本身。”
这样一来,父母的收入与亲子关系形成反比,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与父母的亲近关系,要远高于高收入家庭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生活被父母支配,孩子不知道想要什么
有这样一位家庭富裕的16岁女孩,父母非常乐意为她打点生活上所有的大小事。女孩的妈妈一有空就会带她逛街,但妈妈给她买的很多“战利品”,只是挂在衣柜里,根本不穿。
女孩出生之后的生活,都被好意的父母支配,剥夺了她自己思考到底想要什么的机会,也就无法成长为一个健康、正常的青少年。
也许,女孩不喜欢妈妈买的那些仙女裙,而只喜欢简单的短袖和牛仔裤。
3、父母的过分付出,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四川成都的一位父亲,在孩子提出想去加拿大留学后,毫不犹豫地拿出几十年攒下的300万积蓄。后来,女儿擅自转走父亲的积蓄,没有去学校报道,每天吃喝玩乐、买奢侈品炫耀。
震惊过后,这位父亲劝孩子回头。结果,叛逆的女儿不但不听,和男朋友纵情挥霍,还拉黑了全家亲友。
无奈之下,父亲决定公开实名信息,曝光亲生孩子!
看到这样的新闻,读者一般都会倒吸几口凉气,感叹几句:“这女孩太不像话了”。但是,深入追究,父亲过度的金钱投入等因素,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可能才是最终酿成这场闹剧的祸首。
4、孩子追求物质和外表,更加焦虑
有些父母搞不定孩子,就利用物质来解决,“只要我们去逛街,她就会开心。”
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认知:与人交际就是逛街购物,只有在商场上才能展现各自的实力,甚至把购物消费视为减压的方式,“今天我不开心,我不管,我就要去狂买狂吃!”
富裕的文化不仅强调消费,还重视外表,让青少年总是处于焦虑之中,不停地担心衣服、皮肤和身材是否完美。
“我的人生就是个败笔,我讨厌自己。我的屁股太大,胸部又太小。”这话出自一个青春期少女之口。很多青春期的少女,随时都在节食,甚至饮食失调,危害身心健康。
培养孩子“自我”的富足
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需要的不是金钱上的富足,而是“自我”的富足。
因为孩子可以随身携带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金钱,正是他们的“自我”。
1、父母要适当放手
很多富裕家庭的子女表示,他们比较喜欢有组织的运动,更胜过即兴的游戏。如果让他们自己玩场比赛,他们会非常困惑,“那谁来当裁判?”
其实,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组织比赛,简单地定下球赛规则。但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习惯被动接受大人的指导。他们的操控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被大人过度干预。
不断干预孩子的父母,会阻碍童年及青春期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发展出自我的意识。
父母需要鼓励孩子把父母、老师和朋友的观点综合起来,进而组成他们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越来越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点,不断地强化自我意识。
2、让孩子自己在错误中学习· 父母赚了很多钱,却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富裕时代,我们究竟如何养孩子?
任何能力的学习,就像幼儿学会自己系鞋带之前,必须笨手笨脚地自行摸索一番。在不断地系错、修正之后,5岁的孩子高兴地说,“我会自己绑鞋带,我妈妈很骄傲”。
青少年必须从不断地出错中,学习如何处理困难的任务和选择。只有这样,当父母不在身边指导时,他们才能做出独立、健康、道德的决定。
3、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由于舍不得孩子辛苦,很多父母只希望孩子学业成绩出色,其他帮忙张罗安排。这导致孩子习惯等人“帮忙收拾烂摊子”,而不是自主学习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自我管理。
有两个小朋友在用电脑誊写作业,两人都因停电来不及保存文件,而失去了大部分的作业。其中一个孩子,选择重新誊写,直到深夜;另一个则干脆把作业丢给妈妈,自己跑去睡觉。
看到孩子熬夜重写作业,这位母亲也会心疼,但仍选择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她要让儿子知道,她信任他的判断,也尊重他的积极主动。这位母亲的做法,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自我管理,让读幼儿园的孩子举起小手,跟老师说明自己想上厕所;让十岁大的孩子不会责骂失分的队友;也让16岁的青少年跟朋友出去玩之前,先完成作业。
4、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很多独身子女会被父母宠坏,学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相反,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随时随地都要准备分享,也就更能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心理活动。
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尊重自己的需要,也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培养同理心,是让孩子拥有情感交流和爱人的能力。
健康的人际关系,永远包括慷慨的心。父母要注意多让孩子和其他孩子接触,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才能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
5、给孩子专属的内在家园
内在家园,不是用砖头和水泥搭建,而是用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和自我管理的心理建材打造出来的。也许只是一个喜欢的公园、一座小桥、奶奶厨房里的餐桌,或者只不过是一股安详宁静的内在感觉。
理解这一点的父母是这样做的:孩子说自己感到很沮丧,父母建议她“出去走走”。孩子把这话听进去了,还转化成了自己的方法——跑步,“每当我感到情绪失落时就会去公园跑步。”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经常跑步的公园,就是他可以喘息、冷静下来的内在家园。
6、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泰勒的爸爸白手起家,一路从基层做起,尝过生活的艰辛,因此不希望儿子跟自己一样辛苦。
不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忽略了儿子与他性格迥异:泰勒比他更温和内向,不喜欢主动积极。
泰勒的妈妈虽然性格开朗,但长时间被认真工作的丈夫忽视,加上没有倾诉的对象,于是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全倾注在乖巧听话的长子身上。
父母努力帮他塑造的样貌是成绩好、很坚强、高成就。但泰勒却不快乐:“我虽然拥有所有小孩都梦寐以求的东西,但事实上我对任何事情都不是很感兴趣。我只是随波逐流,试着让我父母觉得骄傲罢了。爸妈不是真的爱我,不接受我真正的模样。”
父母教养子女的任务,不是打造完美性格和成就,而是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
不管有钱没钱,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孩子就能感到幸福。你的孩子有说过他很幸福吗?如果有,欢迎写写你的感动;如果没有,欢迎写写你的反思!
部分内容参考自:
玛德琳·莱文《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