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对于写作的定义是:我手写我心。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这段话说到我心里去了”的感受,其实是因为这段话传达了时代的痛点。
所谓时代的痛点,不过是每个“我心”的交集。作家把这种模糊的感受通过文字传达给观众,引起了读者共鸣,自然会受到读者青睐。正所谓“文章合为时所著”。
那么,一般读者到底想看什么呢?大致可以分两类:
其一,看自己。可以是自己相似的经历,寻找理解自己的声音;可以是自己的疑惑,看看过来人的经验智慧。说好听了,这类算是经验分享、情感解惑,说难听点,叫贩卖焦虑。
其二,找刺激。老有人讽刺信息时代网文遍地,娱乐至死,但你想想为什么网文流行?因为爽啊!大道理还用你说?社会的浑水一趟,谁还没点体会了不成?这不是写作变质了,而是娱乐的需求始终存在,写作门槛又相当低,快节奏之下,寻求娱乐也无可厚非。
至于会思考表达自我还是迎合读者这个问题的,一般都是表达自我却没啥流量,又想被看见的作者。这里涉及到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
你到底为什么写文章?
如果你只是想要展现纯粹的自我,你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怎么让读者看见?如果觉得推送内容都是公众号套路的“水文”,但人家确实流量多,自然就把你挤掉了。平台需要引流,营销号趁机涌入,熟练的营销套路一条龙,你还想跟人家抢流量?所以平台才会划分更小的圈子,比如诗集专区、小说专区、生活专区,就是为了让供需对口,至于圈子的大小,如果平台受众够随机够庞大,那么现实中这个圈子多大众化,平台上群体就会越多,这是个等比例放缩问题。
如果是为了追逐写作的梦想,那还是上一条“圈子”的问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青楼里念佛,哪个客人能听得进去呢?追求艺术上的造诣,就需要进入更职业的圈子了,至于职业圈娱乐化问题,这里东西太多了,毕竟魔幻现实主义和解构主义大行其道,小黄文写不好就只是下三滥之流,写出深度了就是村上春树对于肉体与灵魂的讨论,“丰乳肥臀”你来写也许就成了标题党,莫言来写就能给你整出来个诺奖。任何一个现象级的时代性主题,深度发掘都能够直通人性、解剖人生,得看你的思想够不够深刻、文笔够不够锋利了,甚至还有一定的运气因素。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所有经典绝大多数都是自我思想的产物,所以才尤为难得。
至于纯粹为了流量的营销号,套路谁都懂,量产广撒网,稳定读者基数,就算是把一群人稳定地“骗”着点进来,流量也能蹭蹭地走了,况且一个号废了还能换个号,就像是这个新陈代谢周期极短的时代,也正因为适应这个时代,其小强般营销活力才能狂揽流量。但就算是营销号,昙花一现的爆款也不能支撑长线发展,文章也还是要有点内容的,观众也不都是傻子。
信息传播代价高时,出版社来挑精品;信息爆炸的流量时代,读者自己来挑想看的,所以,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流量上的话,本质上还得提高文章内容,让文章切入“痛点”。至于作者想要表达的自我能否恰好切入“痛点”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这就得靠天赋和努力了,挺多坚持不懈的写手,成绩也挺不错的,努力多少还是会有一些用的,坚持下来自己积累了成就感也不是坏事。
总结下来,文章针砭时弊、质量过硬永远是硬道理;做好自我定位,明白自己处在个什么样的圈子,也许就不会这么困扰了。流量营销、艺术职业、生活小情调,搞混了圈子自然会摸不着头脑。你在懊恼着为什么没人看的时候,营销号正到处撒网、职业作家正改着第五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