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件事把自己投入进去,然后把其它的事甩到脑后面,虽然我知道甩到脑后的事是要处理的,但就是迟迟不动手,这就是某种拖延。
对于拖延,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表述的方式:
我要谨防把事情拖延到最后一分钟 VS 我是个拖延症患者
前一句的表述是在提示自己提前行动,而后一句的表述却是给自己打上了一个标签,很难改变。
生活中我们对自己说的话语可以细细着磨,这种表述方式是不是一种木马?一种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木马。
我们每天在环境中所接受到的信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手触摸到的,嘴巴说出来的尝到的,这些输入大脑的信息的渠道,构成我们每天所思所想,由所思所想触发的行为行动,而行为行动又会修正我们的所思所想。
我们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系列动作的集合,改变其中一个变量,就会引发整个的改变。
我有一段时间陷入了某种无助感当中,感觉自己承诺的事情总是做不到,而自责进一步削弱了动力,我对自己失去了某种掌控感,明明知道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我把自己埋在剧情里,任由时光流逝,我知道这种状态是不对的,我似乎在等待某个神启时刻。
我内心也知道等待某一时刻的改变,当然我知道这只是一种借口,毕竟《这本书能让你戒烟》里讲到戒烟者不要用等到某个特定时刻再戒烟的想法,随时都可以戒烟,有等待某种时刻再戒烟的想法反而是戒烟的阻碍。
自己会不会抑郁了?抑郁是到某一时刻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的,我不想发展到那一步,我得加强自己的感知能力,找一些能更引发自己情绪的影片,让情绪流露出来,找老公吵架辩论,让情绪发泄出来,把自己置身于某件不得不去互动的事情中。
哪怕热烈地想吃某样东西也好。
有个喜好总比什么都无所谓好。
什么都无所谓,我理解是一种抵抗性的无助感,因为得不到,干脆说自己无所谓。
《逆商》这本书中提到逆商是我们面对困境成功与否的关键,其中把逆商分成四个维度,即掌控感、担当力、影响度、持续性,其中影响度对我的感触最深,即把一件事情的影响是限定在这件事本身,还是让它扩散蔓延到其它事情上。
逆商较低的人会让逆境蔓延到生活的其它方面。比如一场糟糕的会议把一天给毁了,一场争执导致关系的破裂;一次成绩不佳的绩效考核造成事业上的失败,导致财务恐慌、失眠、痛苦、离群、决策不善。
这就是小题大做,把坏的事情看得过于严重,纵容事情情蔓延。
而逆商高的人,就是把问题的影响范围控制在当前事件上。即打陌生电话推销遭遇拒绝,那也只是拒绝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绩效考核成绩不佳,也就是绩效考核成绩不佳而已;一场争执就是一场争执而已,也心爱的人误会就是误会而已,虽然很痛苦,但并不表示你们的生活就四分五裂了。
为什么看到影响度的解读会让我感触如此深刻呢?因为我从中发现了我的解读模式,上一篇文章我说过我内心戏过多,为什么会内心戏过多?就是解读过度,没有就事论事,没有把问题的影响限定在事情本身。
而这种解读模式从哪来的呢?从小的耳濡目染,比如小时候,大人看到你读书好,就会说成绩好以后上大学,做一番大事业。这算是比较正面的解读过度,它的负面影响是只关注成绩的提升,而忘了其它能力的锻炼。
然而如果成绩不好,那会引发的联想的摧毁力也是惊人的,读书不好以后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养不活自己,以后可能会饿死在街头,或者会不会成为罪犯之类的。只是一次分数考得不好而已,已经引发了父母一系列的担忧和联想,一想到这些后果,对未来的担忧和害怕,会让父母情绪激烈,如果孩子再调皮点,那简直是怒火中烧,恨不能立马制止,防止罪犯的诞生。
这就是大多数父母从小对待小孩不好习惯的反应,这种过度反应,会造成什么后果?要么是盲目乐观,要么是盲目悲观,都生活在幻想中,而不是基于事情本身的实事求是。
我反思过往的思考模式中,常会是把一件小事的影响任其蔓延到漫山遍野。
这能不能改变呢?当然是可以的,《逆商》这本书说了逆商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