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伫立于淮安漕运博物馆那艘复原的宋代漕船前,苏轼的诗句仿佛被时光浸染,沉甸甸地有了分量。北宋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七年(1084),这位大文豪三度行经楚州(今淮安),或为宦海浮沉匆匆赶路,或因故友重逢驻足流连。在漕运繁忙的淮水之滨,他与门生故友酬唱应和,对淮上风物深情咏叹,更将一缕“东坡味道”悄然融入淮扬菜的肌理。千年之后,循着他的足迹,文通塔的晨钟暮鼓里,钵池山的氤氲茶烟中,那临淮把酒、衣袂飘然的身影,仿佛从未远去。
一、三过楚州:长淮水印东坡痕
苏轼与淮安的缘分,始终系于那条汤汤“长淮”。
初过楚州,在熙宁四年(1071)秋。36岁的苏轼因反对新法,自请外放杭州通判。秋风淮水,漕船首尾如龙。舟中颠簸,他挥就《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一声“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道尽羁旅苍茫。时任楚州教授的青年张耒闻讯而至,恭敬呈上诗稿。舟头论道,淮水汤汤,成了他们初逢最壮阔的注脚,也为“苏门四学士”的佳话埋下伏笔。
再经楚州,是元丰二年(1079)。苏轼由徐州移任湖州,顺道探访楚州名儒徐积(字景山)。徐积虽足疾缠身,仍拄杖相迎于文通塔下。登高望远,“长淮一线界天横”的壮景尽收眼底。苏轼感怀赋诗《赠徐积》,留下“公今仙去亦何憾,淮水空留明月光”的慨叹。谁曾想,此一别竟成永诀。
三过楚州,最是百感交集。元丰七年(1084)冬,刚自黄州贬谪获释的苏轼,携家眷北赴汝州,于楚州盘桓半月。故交张耒已离任,他独往钵池山。在传说中老子炼丹的石案上,汲泉煮茶,写下《过淮三首赠景山》。“我行忽至楚,久客自忘归”——半生漂泊的疲惫与劫后余生的释然,尽数融入了这一盏淮水的清冽之中。
二、文踪觅影:千年塔影伴茶烟
文通塔:诗心映塔影 古城西北隅,文通塔飞檐划破晨曦。这座唐塔因苏轼与张耒的登临而文气氤氲。塔内嵌有清代摹刻的东坡手书碑,“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墨痕遒劲如淮水奔涌。晨钟悠扬,漫过镇淮楼、穿城河。恍惚间,似见元丰年间那个黄昏:苏轼凭栏指点漕运盛景,远处衙旗猎猎,码头号子与塔铃交响。塔下“东坡诗廊”,镌刻着他在淮安的墨迹。吟至“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抬首,阳光穿过塔窗,碎金般洒落阶前,宛若诗句中遗落的星芒。
漕运总督府遗址:诗思系漕舟沿里运河西行,漕运总督府遗址的黛瓦青砖,犹诉北宋漕司的煊赫。此乃东南漕运中枢,苏轼三过楚州,必至此交接文书。复原的署衙内,AR光影重现昔日盛况:粮船迤逦十里,官吏核点“纲运簿”。而一袭青衫的东坡,或悄然立于验货台畔,袖中诗稿《楚州漕运歌》一角,正被淮风轻轻掀起。展厅内一件宋式青瓷注子,形制与东坡所用相类。讲解员娓娓道来:当年坡公常在此与漕官品茗论道,“茶罢,辄书诗于壁”。惜乎题壁诗已湮灭,唯余“酒酣诗罢问归路,淮水东边是故乡”的余韵,在运河的粼粼波光里流转千年。
钵池山:茶禅一味深城东南的钵池山,有“淮南第一山”之誉,传为老子炼丹处,却因东坡的茶烟而文脉更盛。元丰七年冬,他独寻至山顶炼丹台,见一方石案平整如砚,遂汲泉瀹茗。如今石案犹在,中央微凹处雨后积水,倒映流云,宛若盛着千年未凉的茶汤。相传东坡煮茶时,偶遇樵夫,对坐共饮。樵夫不识文豪,笑言:“先生茶里有山水气。”东坡闻言拊掌,挥毫题“茶禅一味”于石。虽原迹已毁,新镌字旁,常有茶客效宋式点茶,茶筅搅动,雪沫浮沉间,恍见“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意翩然浮现。
三、舌尖风雅:人间至味是清欢
淮安人笃信,苏轼将最本真的诗意,留在了他们的烟火灶台间。
东坡羹:蒲根蕴清甘河下古镇“东坡羹坊”,厨师循《东坡羹赋》古法:取淮浦鲜嫩蒲菜去根,配菘菜、萝卜同煮,摈弃盐酪,独取菜蔬本真清甜。青瓷碗中,碧玉般的蒲菜沉浮,苏轼笔下“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的况味,穿越千年,唇齿可辨。这蒲菜更有渊源——相传东坡见淮民多食蒲,亲授“煮蒲为羹”之法,后演化为淮扬名馔“开洋蒲菜”。今人创新“蟹粉蒲菜东坡羹”,以蟹黄提鲜,既守“自然之味”初心,又添淮扬精粹,正应和了东坡“人间至味是清欢”的隽永哲思。
淮扬宴:佳肴藏诗韵文楼茶社,晨光中座无虚席。蒸笼启处,蟹黄汤包的鲜香裹着热气升腾。此包与东坡渊源颇深,《仇池笔记》载“淮人善作汤包,薄皮如纸,内有膏汁”。文楼汤包承宋技,十八道细褶宛若白菊初绽,轻吮汤汁,蟹香鲜汁在舌尖迸发,无怪乎乾隆赞其“天下第一包”。若品“漕运宴”,更见东坡遗韵:软兜长鱼,淮河鳝段经猪油爆炒,蜿蜒如淮水;平桥豆腐,鲫鱼脑提鲜勾芡,嫩滑似东坡“蔓菁粥”之遗风;压轴清蒸“淮白鱼”,浇淋汪恕有滴醋,鲜中透酸,恰如东坡诗句“淮白美无度”,更似人生百味交织。
淮茶烟:一盏续千年钵池山茶园,茶农仍循宋时古法:清明前采撷一芽一叶,竹匾轻晾。东坡在楚州所饮“淮茶”,正是此茗前身。茶园茶室,茶艺师演绎宋式点茶,茶匙击拂,乳沫聚散间,竟幻化出“淮水孤帆”图景,令人遥想东坡“长风送客添帆腹”的舟中逸兴。当地犹传“琴茶相和”佳话:东坡于钵池山遇琴师,以茶易曲,琴师奏《广陵散》,坡公以诗相和,“茶烟与琴声相逐,三日不绝”。今时茶室常有古琴雅集,《平沙落雁》声起,茶烟袅袅处,似见那青衫客凭栏远眺,目光穿越千年茶雾,定格于汤汤淮水之上。
四、文脉新章:非遗文创续诗缘
淮蒲菜烹技:本真传世味“非遗工坊”内,传承人亲授蒲菜东坡羹秘技。精选蒲菜“象牙白”中段,焯水冷浸去涩,与萝卜丝文火慢煨,“待菜香自出”。薪火相传的手艺,浸润着祖辈口耳相授的东坡轶事:“他教人用简单食材得真味,如同教人以本真立世。”
博里农民画:浓彩绘沧桑博里镇画师以浓墨重彩挥就《三过淮上》:漕船头,东坡迎风而立,张耒捧卷相迎,文通塔与淮河帆影为衬。画面炽烈如年画,却将“十年三往来”的宦海沉浮与人生况味,深藏于斑斓笔触。丝巾、卷轴等文创,让带着泥土芬芳的东坡故事,焕发鲜活生命力。
东坡文创荟萃:
诗卷书签(漕运博物馆):竹签镌刻淮水诗行,末端悬微型漕船,载动千年文思。
塔影茶盏(文通塔):盏底暗印塔影,注茶澄澈时,“淮水空留明月光”的诗句悄然浮现。
东坡羹瓷碗(河下古镇):碗沿题写《东坡羹赋》节选,羹汤微漾,字句如涟漪轻晃,暗合“清欢”真意。
五、循迹诗路:淮上东坡主题游
一日诗踪沉浸:
晨钟诗韵(文通塔):参与晨间诵读会,随专家吟哦《过淮三首》,听塔铃与诗句共鸣。
漕舟诗境(漕运博物馆):AR体验漕船行旅,化身舟中东坡挥毫,亲手拓印“好在长淮水”墨宝。
早茶雅事(河下古镇文楼):品蟹黄汤包佐清雅淮茶,席间聆听“东坡点茶”掌故。
山巅茶禅(钵池山):寻访炼丹台石案,习宋式点茶之艺,观茶沫幻化金山云影。
长淮落日(洪泽湖大堤):漫步堤岸,看夕照熔金,湖水浩渺,体味东坡“长淮忽迷天”的苍茫意境。
星河诗渡(里运河夜游):乘画舫,听古琴《淮水吟》流淌,两岸灯笼倒映水中,宛若诗行间跳动的韵脚。
三日文脉深探:
Day1:东坡遗踪 文通塔 → 漕运总督府遗址 → 钵池山炼丹台 → 夜品“东坡羹坊”匠心之味。
Day2:非遗烟火 博里农民画坊绘东坡 → 河下古镇享“漕运宴”精髓 → 非遗工坊手制蒲菜东坡羹 → 里运河画舫听涛。
Day3:古今交响周恩来故居(感悟“为中华之崛起”的担当传承)→ 洪泽湖大堤(观世界遗产水利奇观)→ 返程携汪恕有滴醋、蒲菜干,将淮安风味与东坡诗情带回家。
六、联游撷英:延伸东坡足迹
淮安+扬州:淮扬双璧会高铁半小时抵扬州,同属淮扬文化核心。访平山堂(欧苏唱和地)、个园(盐商园林精粹),品狮子头、大煮干丝。串联淮安“漕运雄风”与扬州“盐商雅韵”,尽览淮扬菜系的丰赡华章。
淮安+徐州:治水长歌行北上徐州,寻访苏轼抗洪筑就的“黄楼”“苏堤”,聆听“苏轼祷雨”传说。尝徐州地锅鸡的豪迈,与淮安软兜长鱼的婉妙相映成趣,读懂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赤子丹心。
淮安+南京:江南诗路长顺淮入江至南京。探半山园(苏王相会处)、清凉寺(东坡题诗处),与淮安漕运遗迹遥相呼应。品金陵盐水鸭之醇厚,配淮安平桥豆腐之清雅,让两座古城的东坡记忆,在江南烟雨氤氲中重逢絮语。
暮色四合,里运河上画舫徐行。岸边古琴声起,《水调歌头》的旋律随水波荡漾,与塔铃、桨声交织成韵。忆及东坡离楚州时“明年春水涨,归帆当早发”之句,他或许未曾料想,千年后的淮安人,仍在日日守候那叶“归帆”——在氤氲的茶烟里,在飘香的羹肴中,在淮水汤汤不息的吟诵间。
这里的每一滴淮水都铭记,那位三过楚州的迁客,如何以如椽诗笔为漕运重镇铭刻下不朽的文心;这里的每一叶青蒲都知晓,最深的东坡印记,早已超越了冰冷的碑碣遗迹,而深植于寻常巷陌的烟火三餐、杯盏清欢,在“人间至味是清欢”的日常体悟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淮水汤汤,诗香袅袅,东坡与淮安的故事,如长河奔涌,永无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