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路
今天晚上,和一个从十一岁起就参与我人生的人去看了等了不知道多久的《昨日青空》。
对这个IP的记忆,最早能追溯到六七年前在现已倒闭的书城的门口荐书处。那两个蓝天下的笑脸,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淡淡的痕迹。
电影很平淡,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也许唯一的高潮是结尾处主角离开时发现的真相。但这样平平淡淡,才是我们大部分人的青春。
这不是一篇影评,这是我自己的青空。
一首老歌唱了又唱
一些人会永远放在心上
这是电影的开场旁白中的一句话。
多年后因与老板理念不合而辞职的男主角回到了家乡,在自己的小床上回想从前的种种。那些曾经对自己无比重要的人,已经十年没见,但那些在一起的岁月,却依旧清晰。
新歌很多,但在某些时刻,那两首与他们共同的歌便在脑海中响起,回忆翻滚,让人措不及防。我们都在长大,不知道在哪个路口,就丢失了某些人,悄无声息地,他们的世界与我再无交集。可人就是很奇怪,也许不记得前天看到的东西,却能记得十年前与某个人之间的事。回忆只需轻轻一拉,便能连根拔起,那些场景像发生在昨日般熟悉,在眼前循环播放。
有如剧中。
画笔与纸在窃窃私语,想留住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长大的我们能演好别人
却唯独忘了自己
在“高考倒计时”下的数字越来越小,紧张,却也无比期待。
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一个最喜欢的科目,打算报考的是最喜欢并可以去读的专业,到了某间大学从学习到娱乐的生活的计划,在大学要争取保研。
一切的一切似乎只差四张试卷的完成。
但在点开信息的那一刻,出乎意料的排名像一桶从头淋下的冰水,一切的感觉在那股寒意中消失。那一刻,好像一切都无所谓了。
Plan B。
进入了心中排最后但也还不错的院校,读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以为一切能重新开始时,却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忽略了自己。
很多时候不敢去深究,自己所以为的“最喜欢”是否真的是最喜欢,抑或是那种“喜欢”的情绪早已感受不到,所谓的“最喜欢”只是自己所希望的最喜欢。
很多时候以为是在做自己,但那个自己,也许只是一个角色,舞台上逼真的演技收到了很多掌声,最后也骗过了自己。
上课风都吹得倒
下课狗都追不到
坐着不能入睡的我,总能看到课堂上千奇百怪的睡姿,印象最深的,还是初中某个为了自己喜欢的人通宵的小伙伴。
课后,也许我们班第一个出教室的就是我了吧,可以没有理由地去操场晃悠,看到熟悉的朋友一起投几个球。也会到一个曾经有我名字的地方,拉着人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后来更多的,便是在某个人必经之路上听歌。再后来,第一个出班是真的,听歌是真的,想见面的心情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懂事 都是父母的亏欠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很懂事的人。
小学时懂事的沉默,初中时懂事的离开,高中时懂事的劝解。
懂事不是褒义词,因为里面可能包含了太多的悲伤与无奈。可终究是最亲的人,哪有那些所谓的亏欠,只不过是“在一起”和“不在一起”的选择。
纵然有无数次的失控与后悔,我最终的选择,还是一起面对。
原来懂事不是真的懂事,而是有些时候学会不懂。
人生的第一次心动
还没来得及勇敢
就已狼狈不堪
如主角一样对心仪的人求而不得,才是大部分人青春的常态吧。
想想自己从第一次的心动开始,从迟到的勇敢,到不合时的勇敢,最后无路可退的勇敢。
即使每一次都狼狈不堪,但从不后悔当时的勇敢。而现在,没有了孤注一掷的勇气,只剩畏首畏尾只会逃避的自己。
喜欢这种状态,害怕某个人突然打破内心的平静,但更害怕那个人永远不会出现。
今天在《萌芽》上看到一句话,“逻辑上,你能耐烦地写好你的十五六岁,日后才可能有机会写好你的五六十岁”。我不知道五六十岁时是否还在写关于自己的东西,但我想,那篇文章,应该留给十八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