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一个人看一部剧,尤其是这样一部预设质量不佳的,带有文艺光环的电影。
然而,我还是要承认,《七月与安生》并不是一部好电影,然而它是难得打动我的国产影片了。
为何我认为这并不是一部好电影?
因为它有太多不能称之为好电影的元素,甚至,你会感觉到,有些画面力道过猛,有些情节可以渲染。首先,故事内容过于散漫,看完后,脑海中的故事线就是,因为一个男人,闺蜜俩闹掰,最后和好,然而因为生孩子大出血,七月去世,安生以七月为名写了《七月与安生》的小说,以另一种故事结局怀念故友。镜头的画面切换上,会感受到拖沓,这种感觉并非是小说的那种闲散之笔。其次,主角关系并不符合逻辑,甚至是为了导演所言的两人合为一的这个核心而有些牵强。虽然,在表现上,两者截然不同的性格已经表现,即内我与外我,然而,正因为这种不同的痕迹过于明显,有时一下子难以收回,即使用情节来补,似乎那种交融已无法弥补。生活中的关系很微妙,闺蜜会为了情人吵架,情人会因为第三者而发生悲剧,然而故事中是三个人物关系,却是为了主题有意为之。再次,结尾的导出,因为女儿的一个电话,竟然知晓那张名片,竟然打了电话,竟然问起生父的事,竟然知道母亲就是小说作者的事实,这些都是牵强的,在结尾时瞬间和盘托出,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故事过于小说化。
可是,即使我能说出很多与好电影相差甚远的那些元素,甚至我怀疑电影的主题,在表达上怎么能如此粗糙,然而,因为另外一些元素的存在,我却为之动容。
一是插曲,它们在表现主题,配套故事情节上,十分生动,开篇窦靖童的歌曲伴着若有若无的光影,唯美中虚虚实实相交,像生活,像成长,像自己,王菲的《浮躁》出来,我如此感动,可惜时间有点短。二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七月与安生其实是一个人。世界之所以多彩,是因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每个个体的不同面。人就是一种矛盾的生物,我们永远无法看穿别人,诚如我们亦无法知晓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星座、性格测试等这么火的原因之一,我们总是在研究自己,然而一直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
我们的表象下,也许隐藏着不同的那个自己,也许有好多个,可能是七月与安生的融合体,可能是千万个七月与安生的融合体。不同面下,我却深深感受到深处那颗孤独的灵魂。七月说,去找安生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其他人可以找了。安生在漫长的旅行之中,唯有七月一位可以寄信的对象,可是七月就是安生的话,那么,可寄孤独漂泊灵魂的思绪的,却空无一人,这种天地间无处安放自我的孤独感,在七月流浪的画面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看到故事后面,七月过上了安生亡命天涯的生活,他们说起要过对方的生活,想起了自己这两年在北京飘着的日子,想起了在台湾漂泊的日子,当我们说起口中的风景,其实后面还有很多个异乡人的无力的夜晚。
尤其在看完影片后,我想起了自小具有的那种莫名的感觉,我常常想着离开,可是我一旦离开,我便又想折回。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是我们班缺课最多的孩子,因为常常去外婆家。往往都是外公外婆来我家,我便要求和他们一同归去。然而,当走到半路时,我便要去回家,常常当时已经黑夜。可是,已经在半路,哪能随我人性,于是强制要求继续上路。所以,我往往都是哭着到外婆家的。一次,我原本想要回家,虽然当时还没开口,突然路中间有一黑色的东西,我问外公那是什么,外公回答说是牛粪。我哇的一下子大哭,立即要求回家,然后被外公他们骂着跟随他们去。至今,他们有时还拿这事出来笑话我,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哭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在路上的那种莫名的孤独感。
而这种孤独感更强烈的时候是,我待在一个地方,我却想去远方,或者我在远方,想归家,那种永远无法到达的无力感。小时候,我在外婆家想回家,可是,外婆不让回,于是我跑着出去,外婆就在后面追。因为南方的农村都是出门便是田地,于是我一下子跑进了水稻田里,见状,外婆赶忙回家穿上雨靴,然后把我拉回家。现在想来,当时为何不自己跑回家,还等着外婆来抓我。虽然事情过去已经将近20年,但是那种孤独,无法达到的慌乱感,时至今天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所以,看到电影两位主人公不断在离开与归来间折回,我内心的那些个感受一下子涌上来。
当然,故事结尾处理得也很好,比如三个故事,不到最后,你可能没有预料到,后面藏了远方——去世——远方这样残忍与浪漫相间的结局。和安生一样,对于故人的离开,我也愿意相信有另一种方式,另外一种结局,可能只是意淫,但是也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最后,听到谢春花的《借我》,摘录几句歌词做结尾:
借我说得出口的旦旦誓言
借我孤绝如初见
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
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
借我一束光照亮黯淡
借我笑颜灿烂如春天
借我杀死庸碌的情怀
借我纵容的悲怆与哭喊
借我怦然心动如往昔
借我安适的清晨与傍晚
静看光阴荏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