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劣枣
这个题目和将要写的这些东西,我是准备了很久的。
但是我依然没有很大的信心把它以种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在开头先和大家说好,可以把这篇推送当成是一个朋友醉熏着和你讲他埋在肚子里的一些杂货。既然人已醉,言之若不能成篇者,见谅。
最近我发现年轻的时候,很多经历的事情会被闷在自己的心里,出于很多原因没有办法被表达出来。村上春树的很多小说用一个“迷惘”的主题来解释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男女,以此展开了很多的话题,比如说孤独。我以前说过,从某天起,我很警觉地对待着每个抽象名词、每个标签,不管它归属为一个身份,还是一种状态或行为、孤独和拖延。我费了很大周章绕开了村上给出的解释,不把每个特征进行归类、贴标签,于是我慢慢地有了一个想法,这中间有很大的曲折,后面还会说到,也许这本身就是我们生长的一个规律。
我以前看到有对“生长”和“成长”进行区分解释的,当时我深以为然。现在深深体会自己心里的那种状态,会觉得那时“自我感”正在萌芽,它正在把我和生活环境分裂开。小时候,你会觉得时间就是你自己,你吃喝、你玩闹,是融在这个时间里的,不知不觉黄昏了,民居灯亮的时候你便知道你饿了。而大了些时,自我感就萌芽了,从为什么、怎么会、怎么办开始,你便成为了教科书里主观和客观两面的人。那是为人的骄傲,因为我们千辛万苦,终于把人脑从物质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了意识的载体。这是某种意义上我们对于自然的胜利,可是现在我想想这件事情,只不过是一个阶段而已,或早或晚,你借着世间给的,走到了这一步。所谓“成长”,也是生长的一部分罢了。
好像瓜鼓着青肚子,撑着却裂不开,你自顾自取了吃时,免不了涩口。学习的时候,我见过很多的曲线,前面斜率很缓,中间骤然陡峭,往后又缓了些,我觉得年轻大多时候是处在中间那段的,也许有些多经世事的人,走在了那段的末尾,然而想着瓜熟蒂落,还是需要些助力的。想到张国荣的那句台词,改了改就是“说好的用一辈子过一生,早一天、一时辰都不能算是过好”,可能有点莫名其妙,大家看着意思意思吧。
我觉着这便是依着生活而生活的方式吧,前段时间《从前慢》在人群中传播。有天我听到了一个叫做“快节奏”的文章,讲到“快餐”,那时我还小,家里面就是开个小饭馆的,每天见着人来人往,我的感觉就是到了中午,爸妈唤我去给食客们送送餐饭,过了那几个点钟,慢慢地、一切又都安静了。现在想起来,所谓快,字面上也只是那么一小段时间,心里没有什么快与慢的概念,只知道跑来跑去结束了,吃了饭就是午睡的时候。有没有慢呢?有的,希不希望慢呢?希望的,但那只是别让我跑了,我上气不接下气,别喊我起床,我想再睡会儿。当我们把生活里的快,等同于我们心里的急躁,慢的概念就被抽象化地树立起来,二者泾渭分明。所以现在我除了些寒暄,我尽量避免用“忙”这个字眼。标签化浓厚的时代,一丁点儿的暗示,我都觉得会在心里埋下隐子。听个故事,方丈用玫瑰告诫小和尚,美丽的女人别碰,但是和尚却说自己愿意被刺着。很多事情你摆脱不了,更合适的方式,就是一开始就别去招惹。好比一开始,就别整天想着快的慢的。你融在生活里,过着你自己,哪来这么多的感慨?依我看,大多是自己撑不住偷个闲想想来的。
知乎里有句话,一直很警示我,大致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就谈自己想开了,是没有什么未来的。我以前把这个当成是自己的鞭策,觉得要未来就得想不开。这“想开”和“想不开”,一个“不”字,硬生生地把人给区别开了。生活里也是这样,你是这个、就不是那个,或者你既是这个也是那个你好厉害。这句话说了两种情况,前面是我们总是借着肯定与否定来联络人,后者是我们以目所能及的标志来判断人。可是,爱因斯坦老先生说,光可以既是粒子也是波,大自然喜欢矛盾。你看,自然都这么博大,人为什么还这么嚣张乖戾呢?
写到这儿,可以向大家集中说说我的想法,这个内容我想写很久了,它的内容包括了我从高中以来一直摘在本子上的,关于自己从课本上的定理、现象、公式里联想到的内容。这篇文章算是一个开头吧,因为我发现,知乎网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你说你自以为独特,我们且不说你可能是夜郎自大,就是这夜郎、人世间也不差你一个,嘚瑟啥呢?说回这个本子的内容,我记着牛顿有本书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定理》,我是没有办法和他比的,但是同在这自然下,我们确实平等的,不过是借着自然给的,在一生暂住几地而已。你依着生活的规律生长,照着定好的时辰萌芽、长叶、开花和结果,你都不需要想着慢的快的,想得开的、想不开的过着。
我都不知道最后你是你的生活,还是生活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