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来了”这四个字是我最想说的,但是这四个字一直想说,却一直都没有机会,因为我不了解它的含义,所以一直都想找个机会来体验。
那一次,我抱着一本书在床上装模作样看着。其实我对书没有任何兴趣,加上是在暑假时让读的书,也就是随便装着样子看几下就可以了。后来,干脆看到书就直接把它丢一边去,书嘛,读几本就可以了。
从那以后,我就彻底离开了它们。轮到做阅读题时,卷子上几个我读过了的,不假思索,毫不费力的就写上去了。没有读过的,自然也不会,可做过也就撂过了。
后来被逼着去书店,也看到了几本陌生的书,一看书名,我都没有兴趣去翻开它,尽管还隐约记得老师推荐过。
上语文课时,老师问我那本书的作者,我才想起来,这不就是我之前在书店看到的书吗?我没有读,自然也不会回答。谁知这次小升初考试就考的是这个——《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谁,我空下了。
语文成绩出来了,很低。
回家后,我把那些被我丢在一边的书,全都整理出来,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架上,一有时间,我就抽出来看一看,还把好的句子积累在自己心爱的笔记本上。不想动笔写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天才在于积累。
这次考试,对我是个教训,是个十分严厉的教训,让我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去装模作样假装读书了。
说来也怪,自从想通了之后,我竟然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而且,也因为读书,做题时也慢慢有了门道,那些书中的句子,竟然能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帮助我。
这种难得的体验,让我好想对书籍说一声:“我回来了!”
【亮子有话】
李林森同学的这篇习作,是我逼出来的。孩子咬着笔,十分钟过去,二十分钟过去了,还只是个题目,无奈,我只好使出治疗拖延症的杀手锏:写完了放你走!孩子又咬着笔,继续拖延……离预定时间还有五分钟时,孩子说写完了,我一看,稿纸差不多两页,字数够了,按照约定,我先放他走了。
等他走后,我才发现,孩子的作文跟他这个人给我的印象一样,实在。做人实在有时候会吃亏,但善良实诚是钻石,最终一定会让你熠熠生辉。作文也一样,真实可能因为缺了修饰雕琢不耐看,但它是善与美的基石。很多孩子至今还固留着这份难得的真实,就像我在引导他们修改升级时,有时根据表达需要,会稍微改变一下这件事的结局,或者这个人物的身份,孩子就很疑惑:事实明明不是这个样子嘛。
所以,我选择尊重孩子的真实质朴,没有做过多改动,只是在衔接上,稍作处理,让文字尽可能成篇。希望这能成为起点,让李林森同学的习作,从生活的真实,尽早迈向艺术的真实。也愿更多的真善美,从孩子心底流出,涌向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