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安岭一带,居住着一个被称为“树中人”的民族,他们最早在文献中以“俄尔吞”或“俄罗春”的名字出现,最终以“鄂伦春”作为统一的族称。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地区,抗战时期,鄂伦春族人口不足一千,却涌现出了大批抗战英雄人物。作为东北地区的原住民,鄂伦春人为保卫家园顽强抵抗、奋起反击侵略者的事迹,展现出了高贵的民族气节,是东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母亲的家族中,就有许多为家乡人熟知的少数民族抗战英雄,他们是鄂伦春李氏家族。
李保格列,又名李保太,世居在黑龙江省逊克县松树沟乡,1884年生人。出身于鄂伦春族猎户家庭的李保格列,和胞弟李英格列自幼丧父,兄弟二人以狩猎糊口,相依为命,艰苦的生活赋予了兄弟二人坚强不屈的性格。
1935年冬,正值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通河方正一带开展抗日斗争活动,李家人经常暗地里为抗联部队带路、送信、运粮、收集和传递情报。当时,抗联第三军执法处设在小古洞山,李保格列的家便成了第三军唯一的伤员安置点。第三军的伤病员在李家养伤治病,李家人每天为伤员捕猎野味、采集中药,并把自家的干粮、马匹送给抗联部队,李家人和三军战士们成了一家人。
随着抗战的深入,李保格列和他的儿子离开家乡,跟随赵尚志的部队四处征战,凭借着对地形环境的熟悉,他们协助抗联三军在深山密林中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在一系列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立下赫赫战功。
1936年,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抗联部队的围剿,抗联活动更加艰险,李保格列在安排好儿媳和孙儿后,毅然和儿子李桂下布、女儿李桂丽艳同时加入抗联第三军。李氏父子参军后,先后在抗联第三军执法处、一师警卫连当战士。父子俩因多年狩猎生活,练就了能骑善射的本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过人的枪法和丰富的山林作战经验为部队指战员所敬佩,赵尚志将军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大李”和“小李”。1936年春季,日伪部署了大批“讨伐队”围剿抗联部队,第三军一师与敌人在通河、方正一带展开周旋。在一次追敌战斗中,师长常有君负重伤摔下马背,紧随其后的李桂下布立即跳下马,冲过枪林弹雨将常师长背下火线。
1937年4月,北满省委通知哈东司令李福林到通河凤山沟开会,由少年连和警卫连担任护送,不料途中被日伪警察发现,连夜报告祥顺警察署,祥顺敌军勾结方正、依兰日伪军,纠集七百余人向二道河子袭来。次日早上四五点钟,敌人便摸上来,李福林司令带领部队边打边撤,并把敌人引入二站北山。李保格列带一部分人守在东山,儿子李桂下布同少年连守西山。战斗异常激烈,从早上一直打到傍晚,激战中李保格列几次端起机枪猛烈扫射,打退敌军数次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李福林司令在指挥突围时双腿被打中,李保格列奋不顾身背起司令员突围,但没走多远就不幸被机枪射中,壮烈牺牲,时年53岁。儿子李桂下布含泪掩埋了父亲的尸体后,继续随第三军征战各处。同年11月,李桂下布随第三军一师在通河县祥顺江截击日军的军用爬犁。战斗打响后,日军猛烈还击,李桂下布见状跳上高地端起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正在这时一颗子弹射中他的头部,李桂下布缓缓倒下,年仅28岁。
鄂伦春人把最出色的猎人称之为“莫日根”,李保格列的弟弟李英格列是部落中有名的莫日根,在哥哥的影响下他也走上了抗日道路。李保格列父子壮烈牺牲后,李英格列继承遗志,继续为赵尚志的部队做向导、传送情报。1937年春,赵尚志的部队袭击伪逊河县的日本驻军小分队时,李英格列将自己的住房腾出,给部队作战斗掩体,因为占据有利位置,战斗大获全胜,重创了伪逊河县境内的日军。
李氏家族英勇抗日,英雄事迹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