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脑中的习惯回路由三步组成:第一步,存在这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是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近日在看杰克·霍吉的《习惯的力量》,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一本励志类的书,但是真正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习惯还有这么多我们不了解的,与励志图书着重于"哪些事情能让我们成功",《习惯的力量》阐释"如何把那些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坚持下来"。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程度超过我们的认知,实际上,习惯非常强大,能让人的大脑依赖它们,同时将逻辑等其他一切排除在外。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个好的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记得我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和同桌进行过一学年的较量:比谁的数学习题做得快。
那一段时间,我和同桌的数学成绩碾压全年级,不是他拿第一就是我拿第一。
在这里我无意炫耀过去的那么一丁点成绩,仅在说明习惯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如果当时能清楚了解到这些,我想也是有另一番人生。
说回我和同桌的比拼,在了解了小成功对于习惯的作用,我认为正是每一道习题的成功促成了我和同桌形成的比拼习惯,如果当时我们之中有一个人放弃了,我想也不会造成我俩“雄霸”的局面。
山田本一给我的启示。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东道主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田本一能夺取世界冠军在于他将整段马拉松赛程分成了若干个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的成功都使他离终点更近一步。对于他来说,马拉松的赛跑成了一个个小目标和小成功堆砌而成的大目标,而奖赏就是马拉松的冠军,每个小目标的成功成了惯常行为。
这些年也听过不少目标分解,但只是单纯的目标分解,并没有具体的奖赏,或者分解之后每一次的奖赏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都是口号响亮而结果惨不忍睹。
山田本一的故事很多年就已经听到过,只是那个时候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现在仔细深思发现他已经将整个赛程的比赛当作了一个惯常行为,没有去思考要是没有完成怎么办,他只要以最快的速度跑过事先选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