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思考,一点感悟
如果你的灵魂参加了自己的葬礼,你希望躺着墓中的这个人活出了怎样的一生?
这是一个好问题,没事我都会问问自己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追问自己这个问题,还百度了很多名人的墓志铭去研究
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起小学,美术课,老师问了我们这几个问题,你是谁,你来自己哪里,你来这里干什么,你将要去哪里
我想,你将要去哪里的前提,是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次听,大概6年前,听导师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压根不懂
后来经历了很多,折腾了5年,去了一趟旅行,看了很多古董,终于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
那时候还跟导师还有另外一个伙伴一起吃饭,然后我说,领导,我搞明白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导师的话印象很深刻,她对另一个伙伴说:老胡虽然慢,搞了5年才明白,但是不要小看搞明白了这个问题
这两天过得特别快,感觉昨天晚上还在听着一个营销策划的拆解,然后今天听了一天的课,写了一篇文章分享在了两个群,完成了两个社群的作业,链接了几个人,中途看了一次时间5点,感觉饿了,弄了点吃的,继续听课,再看时间10点~然后被组长催作业,我说今天作业没写完不睡了,所以,此时此刻,为自己的承诺买单中~
关于学习,我有一个进步的过程,分享给大家:
我以前也学习很多,因为工作经常有很多的培训,培训的都是工作的内容,当然涉及方方面面,领导力,思维方式,情商,沟通......
总的来说,大家能想到的关于个人成长,成功的都有,没有我们学不到,只有想不到
所以心门特训营其实是我第一个参加的线上课,因为好奇,来看看,当然看完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呢,尽管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工作,自我迭代比较慢,假如按照我在心门特训营从开始到现在,参加了6期的迭代速度,大概是进步了5倍,我这还是保守估计的了
原因在哪里呢?
在于过往只有时间输入,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输出,因为输入量真的太大太大了,跟导师泡茶都在输入,基本只有输入系统
我们的输出大概就是跟陌生人沟通,能输出的极少,尽管我们的学习超级系统,自己的知识极少去整理,也没有建立自己的体系
由低效的学习到高效的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一开始我连啥叫内化都不懂,后来师父教了我内化的初级,我只要是写作业都用师父给的内化模板
后来听了很多次成甲的高手怎么学习的课,听了北大学霸的一些列如何高效学习的课,听了TED创始人的课,看了简书一篇写知识树学习法的课,看了很多费曼的延伸阅读,各种高效学习的文章,跟师父玩了思考便签,参加了半年某读书社群......
透过这样的累积,不断的玩游戏,分享故事等等
最终,我明白并运用这个道理,我的作业基本都是用这种思维写出来的: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各种学科的精髓,这种精髓就是学科型的思考方式。
然后这种学科型的思考方式一般都隐藏在各学科的书籍中,它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词,更可能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句旁白。
重要的是要在书中认真的寻找到它。然后理解它,再用它和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最后力求掌握它的思考方式。
其实一个学科就是一个智慧老人。
只不过这个智慧老人是以一本本书的方式存在,它在用白纸黑字的形式和你对话,对话的内容都在这个学科的界限之内
它会给你讲清楚这个是个什么学科,你来这里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怎么去用?
当然这个学科就是这个智慧老人的大脑,因为学科是人创造的。
它在和你讲,它大脑的构造、结构、连接方式、引擎是什么组成的?
它也在和你讲它大脑的原理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框架是什么?逻辑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有用的是哪些?没用的是哪些?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它都在书中里讲清楚了。你要把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在书中找出来。
然后去理解、把它与现实的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去练习、最后当你面临问题时,都可以尝试去用它思考一遍。
用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其他的思考方式、加上自己的过往的经验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就能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理性、全面的答案。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思考的方式,在于看问题的角度、广度、深度上的不同所带来的地位和财富巨大差异。
想起一个例子,从定位自己是什么人
比如,假如你在戒烟,有朋友给你递烟。一种回答是:你说,这段时间在戒烟
另一种回答是:你说,我不抽烟
你觉得哪一种戒烟成功概率高?
第二种,因为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不抽烟的人
而第一种是,你只是这段时间在戒烟,假如过了这段时间呢?
今日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