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姨去世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人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特别是母亲,五姨和她年龄相仿,从小到大她俩一直形影不离。她的突然离世,让母亲一时无法接受,一想起她可怜的妹妹死于非命,就泪流不止。
好在母亲身边还有一个聪明乖巧的七姨,她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并不时的劝慰自己的四姐,使母亲慢慢地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七姨比母亲小八岁,父亲和母亲成婚的那年,七姨刚满8岁。在母亲七姐妹中,七姨最聪明、最能干,她长相俊美,聪明活泼,特别惹人喜爱。
七姨从小在外婆和我的母亲身边长大,可是外婆整日骑着毛驴闲逛,根本无暇调教她的小女儿。母亲因自己的儿子夭折而精神失常她自己的生活还需要七姨帮忙照顾,更别说调教自己的小妹妹了。可是七姨却无师自通,针线茶饭样样精通,母亲夸她的小妹妹是百能百巧,经过七姨的手做出来的针线和茶饭,她们姐妹都无人能及。
七姨是我的父母的好帮手,她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照看孩子。我的大哥出生后,母亲的精神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七姨尽心地照料她的小侄儿的生活,大哥五岁那年,七姨结婚后,大哥还跟着七姨在她的婆家生活了一段时间,一直到七姨有了自己的孩子,大哥才回到父母身边。
七姨的聪明能干远近闻名,随着七姨的慢慢长大,上门提亲的人几乎踏破了家里的门槛。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刚刚解放不久,国家百废待新。虽然新中国提倡婚姻自由,但在我们这个荒僻的地方,年轻人的婚姻大事还是要顺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公已经去世,七姨的婚姻大事就掌握在外婆一个人的手中,她的姐姐姐夫包括我的父母都是没有发言权的。
外婆是一个贪财的人,她根本不顾自己女儿的幸福,在众多的提亲者中,她为自己女儿选择的夫婿是一个比七姨年长十二岁的二婚男人。因为只有这家给出了80块银元的彩礼,这在当时算是最高了,一般人家是拿不出这么高的彩礼的。
七姨的婆家是当地的富裕人家,她的公公年轻时非常能干,把家里打理得粮食满仓,牛羊成群。姨父是众多的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也最老实。他娶妻成家后,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妻子结婚不久就染了重病,没有给他生下一男半女就去世了。
姨父的父亲慕名前来外婆家里给自己的儿子提亲,他的心里清楚,如果论条件,自己的儿子不仅是二婚,而且年龄比人家姑娘大一轮,人又老实愚笨,根本无法和别人竞争。精明过人的他早就打听到外婆贪财,所以他给出的彩礼比别人高出一倍多,他用白花花的银子就收买了外婆的心,也葬送了七姨一生的幸福。
在庙会上,七姨曾偷偷地看见过自己的未婚夫,他不仅面相老成,而且老实、木讷,行动显得十分笨拙,想到她自己要个和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七姨的心凉了半截。
回到家里,她跟外婆哭过,闹过,甚至以死抗争,但外婆根本无动于衷。面对这样一个铁石心肠母亲,她心里十分清楚,反抗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只得认命。
尽管不愿意嫁到外婆为她选择的婆家,但为了不让自己嫁的寒酸,她还是流着泪给自己的自己亲手制作了嫁妆。
七姨和姨父结婚后,姨夫一家人把七姨当做宝贝一样,七姨在婆家的吃穿用度都是他们家里最好的。七姨很快融入到了这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里。
由于七姨十分能干,家里家外的活都挡不住她的手,是妯娌们中最能干的媳妇,她赢得了公婆和族里长辈对她的信任。
尽管七姨从心底里对姨夫不满意,但姨父忠厚老实,他就像一头老黄牛那样,承担着家里的苦活累活,却从无怨言。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七姨慢慢地接受了姨父,心甘情愿的为他生养孩子,奉养老人。
七姨到老都对自己婚姻耿耿于怀,但她一生都在忠实地履行着自己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从未懈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