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这就是平面镜成像的三条规律。有学生被“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题目“虐待”后,向我倒苦水:出题目来考我们的是些什么人哪,我们被虐得惨不忍睹后,最后竟然发现还是离不开那三句话。我能体会他们被虐后的心情,学生与命题者之间的关系有时亦如猫与老鼠之间的较量,不过题目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在课本,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嘛。今天我们不谈这个沉重的话题,来聊个轻松的话题。
我们来回忆自己照镜子的情形:当你照镜子时,你盯着镜中的你,虽谈不上全神贯注,但绝对比我们大多数同学学习时认真不知多少倍。当你放下镜子后,可能你还会想着你镜中的模样,可是此时镜中还有你吗?当然不会!这是个简单得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事实:你照镜子,镜中有你;不照镜子,镜中无你。镜子真正地是做到了: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事实虽简单,问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个简单的事实?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四方,路上遇到一条河。此时见一女子也正想过河,却不敢过,急得直跺脚。老和尚二话不说背着那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走了二十多里地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能背女人呢?”老和尚感叹到:“我早已放下,你却放不下,背了那女人二十多里地。”
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正是上述故事中的“小和尚“,非但”物去仍恋“,并且还时时念念不忘。更有甚者,夫妻两人中的某一方在争吵中还拿出另一方过去对他(她)的指责或伤害来喋喋不休。小孩子尚且还会记仇,更何况在成人的世界里呢?成人因分别执著之心更甚,往往事过境迁,还心有余悸。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也不想记住那点”糗事“,可偏偏总忘不掉。由此可见,由事而生的”情绪“与大脑所谓的”理智“根本不是一回事,不可同日而语。
人的精气神主要是被情绪所消耗的。人们常说的用脑过度,其实指的就是”情绪“带走了你太多的能量。君不见小孩子从早玩到黑,丝毫不觉得累;有些科学家因为兴趣使然,可以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地专注于自己的实验而神采奕奕。可见真正不带情绪地做事,哪会觉得累呢?普通人经常一天下来,感觉啥事没做,照样累得够呛。难怪明代医家龚延贤说:”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镜子,无情之物。人类则不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有情,往往为情所伤,自然之理。王善人所谓怒、恨、怨、恼、烦,乃是人的五种秉性,其秉性会对心理投下阴影;中医里说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乃是人的七种情志——喜、怒、忧、悲、思、恐、惊对身体产生的影响。
如何才能如镜子一般——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呢?《中庸》里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我们常人不过是喜怒哀乐发而不中节罢了。
当你的内心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时,恭喜你向镜子学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