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篇笔记让我理解到了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最要紧的感受。”
———荣格
每个孩子其实都不是很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情绪,也不懂得怎样纾解。
———加拿大心理学家威尔丹尼
孩子们并不明白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是阶段性的,需要父母接纳和引导。
如果父母否认孩子的情绪,或者指责、谩骂,时间长了,孩子会被压垮,或者在长大之后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对待自己身边的人。
“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
———阿德勒

失望性情感隔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
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和本该很亲近的人,却没有很亲的感觉。
比如和父母、伴侣、兄弟姐妹等,心理上充满距离感,和他们没什么分享欲,平时很少联系,在外遇到困难、受到委屈也不会跟他们讲。
因为在潜意识中已经生成一个观念:对方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是靠不住的,我只能靠自己。
其本质就是:对对方过于失望,不再把他当做情感依靠。
“反正说了也没有用,还是自己扛吧。”
关系中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情感被忽略、否认和漠视引起的。
而一旦失望性情感隔离形成,轻则关系会变得虚假而脆弱,彼此越走越远,严重者甚至是关系断裂,造成悲剧。
一个人陷入“失望性情感隔离”,极度容易丧失安全感,总觉得自己是“没有人撑伞的孩子”。
小时候容易在自卑和自我怀疑中度过。长大之后,又容易因为对身边人的不信任,在亲密关系上遇到障碍,成为不安全依恋类型,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于是既渴望被爱,又害怕被抛弃,总是患得患失,想依赖又害怕再次受伤,习惯用“假性独立”作自我防御。

为什么有时候,孩子宁愿独自面对痛苦,也不找亲近的人(妈妈/爸爸)诉说呢?
是家人不够爱孩子吗?或许并不是。但孩子肯定是出于某些原因,才选择了不说。
“每次我有点感冒鼻塞之类的小病,我妈都要找出一个原因,比如你没好好穿衣服,你被子太薄了……所以有时候我生病了也不敢跟她说,怕被她责备。”
“生理期痛经严重,我妈就会说,谁让你吃凉的……慢慢地我就会觉得痛经是我自己的错,再也不敢跟她说了。”
遇到什么事情跟家人倾诉,父母却习惯先找个人或者一件事背锅,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导致自己遇到问题再也不想跟家人说了。
很明确,孩子害怕说了被责备,选择不说是为了回避不好的情感体验。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房思琪,在她不幸遭到老师侵犯之后,曾经两次向母亲暗示求助说:“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
母亲却回她:“这个同学怎么这么骚?”
房思琪是鼓足勇气,想向父母求助的。但很不幸,母亲的反馈把她求助的路堵死了,羞耻感从此缝住了她的嘴。
有时候,我们最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本该最爱你、最重视你、最该保护你的人却完全不理解你,不支持你,甚至踩踏你原本已经受伤的心,形成二次伤害。
是长期的情感被忽略、被否认、被漠视,导致了失望性情感隔离。

什么是情绪价值?
我们可以理解为:看见并理解关系中另一半的情绪,帮助对方表达、排解情绪,减轻对方的情绪障碍。
美国爱达荷大学Effrey J. Bailey教授曾指出:“情绪价值不仅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决定了一段关系的成败。尤其在一个家中,是否拥有正向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家庭的未来。”
为什么有的人不仅无法接住另外一个人的“情绪”,甚至还要“甩锅”给对方呢?
这并非单单是说话不好听、缺乏沟通技巧那么简单。
很可能的原因,一方面:你的倾听者自身是焦虑型的。面对脆弱或者负面事件,对方第一反应就是很焦虑。既害怕处理事情,也害怕面对脆弱的情绪。
因此,他本能的反应就是,一定要把这个“情绪”踢回去给你,这样他才会感觉轻松一点。
比较常见的就是,否认你的感受,或者指责你。
有位来访者初中的时候,在学校被人排挤和欺负,那个时候他因为压力过大,每天都不愿意去上学。
老师让妈妈去学校,妈妈却一味责怪他说:“你为什么总给我惹这么多麻烦?”
他一直记得妈妈那种不耐烦的语气,在很长的时间里,他都觉得自己是妈妈的负担。
经过多次咨询,他才理解了妈妈。
她一个人既要上班挣钱,又要带他,情绪上不太稳定,也很焦虑。
他的小错误都会让妈妈倍感压力。然而这并非妈妈嫌弃他,只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加上性格的原因,妈妈承受力比较弱。
另外一方面,如果倾听者(妈妈)从小也经常被这样对待,也容易习得类似的情绪处理方式。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威尔丹尼曾说:每个孩子其实都不是很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情绪,也不懂得怎样纾解。
孩子们并不明白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是阶段性的,需要父母接纳和引导。
如果父母否认了孩子的情绪,或者指责谩骂,时间长了,孩子会被压垮,或者在长大之后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对待自己身边的人。
当我们把对方的情绪打回去的时候,实质上,是为了让对方自责,从而淡化自己脆弱和无能的事实。
所造成的恶果是,倾诉者会受伤,感到不被理解,甚至是抑郁,想从关系中逃离。
既提供不了实质性的帮助,又无法共情和理解自己,甚至还要迎来打击否定,干脆闭嘴不言。
我们越来越难以和亲近的人说心里话,就是因为失望啊。
或许你也很纳闷:为什么他跟我无话可说,却跟别人谈笑风生呢?
关系就陷入了僵局。

如何打破情感失望性隔离?与重要的人重建信任关系呢?
1、提高自己的承受力
打破“失望性情感隔离”,首要就是拿自己开刀——重建自己的力量,提高面对问题的承受力。
只有我们自己力量起来了,才能接纳住身边人的脆弱和情绪。
而力量重建是个长期的过程,既包括在认知层面提升改变,也包括在实际生活当中,通过突破自己脆弱的部分,勇敢解决问题。
2、尝试共情理解对方,提供实质性帮助
面对脆弱和负面情绪,我们也可以尝试单纯地倾听,不去批判,适当引导。
如果能提供实质帮助,那就更好了。
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孩子在父母那里,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那里是安全的,是可以信赖的,永远有一份理解和支持,他才能自由地奔跑。
3、长期建立信任
“信任感在个体感到某人、某事或某物具有一贯性、可预期性和可靠性时产生”。
信任的坍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重建曾经打破的信任,不能靠三分钟热度,需要以爱为支撑,通过稳定、长期的努力,真切地去重新取得对方的信任。
真实的关系才最有力量。
如果暂时没有力量做到的部分,我们也可以承认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
接不住对方的情绪发了火,可以在事后坦诚自己的感受:“看到你那么崩溃的时候,我也感觉很无助,不知道怎么帮到你。”
这会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脆弱的自己,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接住另一个人的所有情绪,反而可以让关系走得更深的理解和连接。
而如果你是那个经历“失望性情感隔离”的人,可以怎么做呢?
1、学会对父母、伴侣、亲人等关系失望
如果对方没能接住你的情绪,先大大地拥抱受伤的自己。
然后,我们可以尝试跳出关系,从更高的视角去理解这份体验。
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所看重的人,或许也是伤痕累累的人,她们没有力量抱持你。
学会对关系失望,允许和接受对方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接纳你,降低期待,是一个人成长变好的开始。
2、谁痛苦,谁改变
许多人会问,我一个人变有什么用呢?
其实是因为,幻想改变别人真的会不断地失望。
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我们不断学习成长,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改变,周边人也会被带动。甚至原来困扰你的问题都有可能消失。
3、和对方沟通内心的想法
试着把你藏在心里的没机会说的话,好好表达出来。
去掉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学习用爱的语言去准确表达自己。相信自己的成长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
愿我们,成为行走的爱,既敢敞开信任他人,也不再让身边人失望,而是成为爱的滋养源泉。
世界和我爱着你。
———————————————————————
曾有个来访者,最怕和人吵架、沟通,性格软弱。
每当妻子向他倾诉婆媳矛盾,他总是说“她毕竟是我妈”,搪塞过去。平时一听到她们争吵抱怨就想逃,能加班就加班。
后来妻子忍不下去,提出离婚。
他一下子慌了,接受心理咨询才发现,他这种“和稀泥”的态度,原本目的是避免矛盾的。然而因为双方诉求和情绪都得不到正面回应,导致家庭关系越发紧张。
在咨询师建议下,他反思了自己处理问题的不成熟,并承诺减少加班和应酬,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事情最终有了转机。
像他这样,一次次突破自己生命中的一些难题,力量和勇气也会慢慢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