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著的《东京本屋》,随着作者的笔触探访了10家东京的本屋,以及两个相关行业的人士,通过作者的笔触,了解了日本的本屋文化及现状,与本屋从业者们一起探讨了未来的走向。
根据书中的解释,书店一词更加书面语一些,而本屋偏口语化,更加的亲切一些。书里既有像松浦弥太郎这样的名人开的COW BOOKS,也有隐于市井中的普通小本屋今野书店、移动的本屋BOOK TRUCK,还有被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一周一书的森冈书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东京本屋。
这本书,让我对这些本屋及本屋的主理人、从业者肃然起敬,本屋这一片小小的天地,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在其中,而现状也是每况愈下,一些本屋因为经营状况的原因不得不关闭分店,以保证主店的经营,而这一切,惟生存尔,这一切源于一种理念。
日本这样一个国度,用“再贩制度”来保证“定价销售”,因此图书是不允许打折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证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即便如此,实体书店依然还是受到了冲击,网上书店以其24小时营业、免费送货及积分制度等还是瓜分了实体书店的客流。在此种情况下,本屋们将如何生存下去?
而反观中国呢,当当、京东、亚马逊把新书市场三分天下,图书打折满减这样的促销并不鲜见,反观实体店,原价或者会员价销售的图书,价格上与网上书店无法比拼。记得去年双十二京东的图书活动力度是打折的基础上最高可以300-200,这样的力度,让实体书店情何以堪,大约这样打折下来,连一本书的进价都不够吧。然而,这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又是极大的福利,可以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书。记得有一次在方所听社科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主任董风云的讲座,当他聊到为什么甲骨文系列的书定价偏高的时候,也是无奈的说到如今电商的价格压的太低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国内的实体书店对比起日本的本屋们,更加举步维艰吧。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看到的店主们谈到的最多的大约都是处理书店与周边关系的问题。松浦先生的COW BOOKS是一家二手书店,松浦先生提出书店不只是卖书,更重要的是与周围产生关联,努力成为社区需要的一份子,让自身具有社会性。当我看到这段的时候,首先竟然浮现出《岛上书店》A.J.先生自收养了小女孩玛雅,因为玛雅与岛上的居民有了联系,而书店的生意意外好了起来,这大约和先生说的社会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吧。而书中好几个书店,都曾经是专业型书店,人群小众,现在逐渐转型成邻家的书店,社区的人都愿意走进来,与自己心仪的书相遇。
诚如很多本屋的老板说的那样,实体书店的存在,就是一个人和一本书相遇,而如何以书作为媒介来链接人和书店,是值得书店从业者们好好的用心去思考的。日本的本屋文化,已经很成熟,有人甚至提出可以输出,上海的MUJI BOOK开业前,更是经过专业的团队选书、陈设的,所以这里边的学问真的大得很。而由本屋衍生出来的一个人的出版社,出一些小批量本的书籍,还有专业的选书师公司BACH,这些都很有意思。
近几年中国的读书热,催生了各种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单就我所居住的城市青岛而言,如是、西西弗、方所这种大型的书店相继开业,方所在青岛开业时,更是人们争相排队进店,开业前几日更是人群蜂拥而至,盛况空前。而与之相对比的是,青岛早期的一些本地独立书店如学苑书店因为拆迁及盈利的问题被迫关闭了西部的那家店,并运作了book+cafe模式的不是书店,新华书店也转型做了book+cafe模式涵泳复合阅读空间,和一杯沧海合作做了BC mix美食书店,而其他的一些民间书店更是在这几年隐没在市井间,没了什么动静。然而我想说现在对于书店真的是一个好的时代,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倡导全民阅读,各种的读书会,阅读成为一件时尚的事情,我甚至昨天在微信看到一篇文章说阅读成了门槛最低的装逼行为,全民阅读时代,阅读习惯养成,会给书店带来大量的客流。不管是时尚还是装逼或者是真的喜欢读书,这真的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最好时代。而适逢周末去了一趟本地的书城,里边人流如织,大约是最好的见证了吧。
书店大约永远都不会消亡的吧。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