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字随想录》一

这几天下载了抖音,从微信收藏里,找出来几位书法家的抖音号并关注。看了一会儿书家们的书写视频,很是痛快,最关键的是能学习笔法。篆隶楷行草都有,你别小看这些个十几秒的视频,有时候恰巧就解决了困扰你好久的书写问题,豁然开朗。即使自己的书写没有问题,多看看别人写,也还是很有收获的,说不定在哪个点上就受到了启发。

但是根据我的观看记录,所推送的其他的视频,恶俗不堪,书写者不是道袍就是长衫儿,不是长发飘飘就是胡子飘飘,拿毛笔不是写字,而是砸桌子,不过桌子上垫了张宣纸而已。还真别看不起人家,人家可火了,靠这个生活完全可以,浪费点儿笔墨纸换来不菲的收入,真是恶搞出来生产力了。

下午翻出来礼器碑,临了几页。现在写礼器的人不少,尤其是在参加一些专业性展览的时候,六尺整张、八尺整张来上这么一张礼器,入展的希望很大的,相对于其他隶书来说,礼器是入展的常客。但问题也出现了,每个人写出来的都差不多,面目雷同,笔画夸张,且都写的较纤细,只是写出来大概外形,气息上却相差太远。

我刚开始写隶书的时候,写的是张迁,这也就导致我的用笔较厚重,临写礼器也是写的较粗,不过线条的对比度还是有的。临写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嗯?这一笔不是经常出现在王福庵隶书里的嘛,果然是的。

我翻出来《王福庵书法集》,上面介绍到,王福庵曾对诸多汉碑都下过功夫,《张迁》、《史晨》、《曹全》、《郙阁》、《校官》、《三老》、《礼器》、《西狭》、《武梁祠题字》等等碑,都深入的学习过,得意于张迁最多,又经常隶掺篆意,富有金石气的同时,还透出一丝文气,这是极难得的。

于是乎,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想法,好好学习王福庵的隶书,然后再学汉碑。我曾在朋友圈说过,现在大部分人学习隶书的观念是对的,学隶书要学汉隶,这话说的没一点儿毛病,可是在现实中,学习汉碑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说现代隶书泛滥成灾也不夸张,《曹全》《乙瑛》等工稳一路隶书,热闹的书展上极少,几乎没有。《张迁》、《石门》此类盛行。结果就是,提倡了好多年的“正大气象”,但“正大气象”的书法作品却寥寥。

我现在认为,追求正大气象,这应该是最终结果,学隶书刚开始学汉隶,那么学完以后呢?看见清代人写的隶书肯定还想借鉴鉴,然后以汉隶融清隶写出自己风格来,这样的后果就造成了,越写离现代越近,有的更直接,直接成为了现代隶书。这可不是个什么好词儿。

清隶肯定是要学的,但我觉得把学习它的顺序要提前。清代人写汉隶是写出了高度了的,这一点不可否认,那么他们是如何写出隶书第二次高峰的?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学习他们是如何发掘汉碑、糅合汉碑的。

清代由于金石考据学的盛行,用字较古,篆字隶写情形非常多,这就造成清隶字形看起来比较高古,清代隶书的金石气浓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字形的原因的。而汉隶字形很简单,但是经过长时间的风化腐蚀,看上去较斑驳,所以看起来线条古朴。

因此,我现在对学隶书的看法是:先学习清代人是怎么学习隶书的,借清隶高古的字形,然后上溯到汉碑,对线条进行锤炼,借汉隶的线质,字形和线质进行双向互动。

以后都要像这样,把自己某一时期的习书看法、观点记录下来,对自己的学书历程做一梳理。只有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才能更好的知道将要往哪儿去。

PS:图片是以王福庵笔意临摹的汉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按语 书法艺术自产生以来,除了有丰富的作品呈现给我们,还有前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学习书法若能结合对书论思考的研究...
    子正书院阅读 5,045评论 0 4
  •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
    大為師道阅读 4,104评论 0 12
  • 构图转向环境 第二天 由简单至复杂,今天呈现的问题也明朗化,难度的增加,也让很多学生有点吃不消,极个别同学构图简直...
    左朋阅读 1,124评论 0 0
  • No.25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怪兽,我也有一只———情绪怪兽。 关于这一点,以前我都是不承认的,总觉得这是别人对我...
    水浅_bling阅读 7,416评论 15 41
  • 作为尚未出学校的菜鸟,还没毕业就赶上了建筑行业整体下行,内心也是醉醉的挣扎着不知何去何从。但是为了今后在市场上pk...
    小夭生活馆阅读 3,08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