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时候觉得,男主角怎么演的这么牛逼啊,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什么还都不懂的年纪,怎么能演的如此细腻、内敛。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看简介,发现原来这位就是目前史上最年轻戛纳影帝,挤下了同一批入选的梁朝伟。但我觉得他值得拿这个奖,因为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被一个细节震到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就是在这个昏暗的镜头下,当时明正在倒一杯牛奶喝,不过画面中的他所占比例是很小的。他把牛奶纸盒里的奶往杯子里倒,然后拿起杯子喝奶,然而重点是倒和喝中间这一秒钟,他在把牛奶盒放在桌上的时候顺手把纸盒的开口合上,可能这个动作半秒都不到,但真的是震到我了。请注意,这并不是一个特写镜头,却连这样一个细节都能注意到。也许剧本上只是写了倒牛奶喝四个字,但最终却能呈现的这么完整、流畅和自然。我不知道是导演要求的这个动作还是演员为了更好完成电影而加的动作,总之这样一个动作真的把生活原原本本的还原了,因为这就是日常生活的状态。其实后来我想到,有可能是演员在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好习惯,所以在电影拍摄的时候他也这么做了。但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在镜头下的时候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的状态,也真的是难能可贵。
还有一个特别想说的孩子,就是洗衣服的老二——京子。在影片最后她的个头超过了明,所以推测她的年龄比明小一、两岁。但在青少年的时候,女孩不仅是身体上发育的比男孩早,她的心智成熟更是比男孩早好几年。在京子的心里,妈妈的形象其实就是一个标杆,她觉得自己就应该成为像妈妈一样的人,从她喜欢妈妈的红指甲油就可以看出。除了表面,内心上她更是依赖母亲,会在门后等着妈妈回家然后第一时间给开门。但这种情感她又不会表达,在妈妈第一次出走后回来的时候,大家都围上去欢迎,而只有表情有点别扭的京子坐在原地,不知如何加入。京子非常的敏感,妈妈第二次离家出走后她问哥哥:“是因为我对妈妈不好?”但怎么能不好呢,最后的京子实在怀念母亲,靠蜷缩在妈妈衣柜里、闻妈妈留下的衣服的味道而排解思念之情。
再说说老三,五岁的阿茂,说实话我觉得这个饰演者的表演也是杠杠的,也许是他心地本身纯真外加不畏惧镜头,总之镜头下的阿茂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莽撞调皮鬼。愣愣的、傻傻的,在自己世界里玩的很开心。有很多小动作,犯错时眼睛会瞟你,害羞时候会抓头发,被人夸的时候就埋头傻笑。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细节满分:
开篇有一个对明的运动鞋的特写,那个时候球鞋还很白,边缘都很整齐。后来就变成了脏兮兮的,已经有点被磨烂了的球鞋。
京子的第一个镜头是手部特写,这是二刷时我才注意到的,因为表现了她对弹琴的热爱,即使在等人,她也在腿上假装弹奏钢琴。
类似的细节非常多,只想对导演说一万句佩服。
电影的结构还是属于常规的三幕式结构,第一幕比较温和,一幕结尾有一个小的冲突就是由于母亲的长时间离开,生活已经开始变得拮据。晚饭是泡面,而能吃的阿茂没有吃饱,于是夜里拿了白米饭泡在泡面的汤里接着吃。但即使这样,四个孩子还是开开心心的数着泡面的开盖时间、迫不及待的开动。也是在这时,明发现生活已经继续不下去了,于是根据妈妈寄信的地址打过去,没想到是一个男人接的:“您好,这里是福田家”,这时明果断挂了电话,他心里已经明白了。冲突正式明确。
第二幕在时间上也有了一个很大的跨度,由冬天变成了夏天,无人照料的四个小孩的头发都已经长到不合时宜,顶着一窝乱糟糟的头发,穿着又脏又有破洞的衣服成天游荡在路边。这一幕有了很多的辛酸情景,而就是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导演是枝裕和却能将它拍的如此温暖,阳光和孩子的笑脸把影片中每一个应该催人泪下的节点,都处理的让人把眼泪留在鼻框内,鼻子酸上一把之后,再接着看。
第三幕是最大的冲突——三妹雪死了。明和纱希将雪装在行李箱内,做车运到机场旁的一片空地中,把她埋了。然后清晨,满身污泥的两人在清晨阳光中回家。开头和结尾在这里是有呼应的,开头是两人在地铁内,旁边是行李箱,结尾是两人空荡荡的坐在车坐上,有着一身与环境不融合的脏,在我看来这是孤独。就像三妹生前有一次去车站接妈妈却没接到,回家的路上只有雪和哥哥明,雪的红色拖鞋吱呀作响,真的就好像寂寞的声音。
电影的名字叫做无人知晓,意思就是电影里面发生的事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单身妈妈抛下四个子女,四个孩子中的老大肩负起了照顾三个弟弟妹妹的责任,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房间已经成为了一个只能遮风挡雨的场所,食物也是他们每天关心的最大问题。而这样一个关乎“人”的大事件,却无人知晓,也映射了日本社会中人与人的冷漠之情。
据说,为了让四位小主演能自然的在镜头下呈现生活,导演提前就让他们在一起生活,培养默契感。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个原因。
最后奉上一张家庭合照吧!毕竟,温暖才是这部电影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