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人人都懂,但是真正体会到它的含义是母亲离开后。

母亲是三八年生人,生长在一个苦难的家庭。这个苦难不是生活的苦难,是精神的苦难外祖父家里很有钱,但是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外祖父对外祖母和妈妈经常打骂,外祖母和妈妈在家里一点地位都没有。所以妈妈一到17岁就嫁给了爸爸,很快逃离了那个家庭。

因为从小的遭遇,妈妈很要强,很强势,一心一意想把这个家过好。但依然保留了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妈妈生了三个女儿,终于有了哥哥,但还想再要一个儿子,所以我就是那个差点被计划掉的孩子,生下我之后,一看我是个女孩,差点把我送给别人。

即使这样,妈妈还是很爱我,但是她更偏爱于哥哥和三姐,这些都是在长大之后的生活中慢慢体会到的。

我们都长大了,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妈妈的这种偏爱更加明显。所以那时候常常对妈妈有怨言,虽然不受妈妈偏爱,但我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老师同学都喜欢我,也因此为妈妈争得了很多的面子。

后面因为职业的关系,家中的事情我也包揽了很多,所以面对妈妈的不公更加有怨言。

在妈妈离世前一个月的时候,因为和姐姐有一些矛盾,妈妈非常不公地站在姐姐的一边,所以我有很长时间都不想回妈妈家。不想委屈自己,心里不舒服,就躲得远一点,给自己一个缓冲。

谁知一天傍晚姐姐来电话说妈妈病了,妈妈就此住院24小时就离开了我们。

她对我的不公也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我也就此没有了妈妈。失去了妈妈之后,我才感到我是如此地爱着妈妈,以至于那种痛无法形容,是痛彻心扉的痛,是那种埋藏在身体和心里的一个顽疾,不能碰触,一碰就会痛,而且非常痛。

妈妈走后我们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老爸。老爸是最幸福的人,像哄小孩一样哄着老爸。给他按摩、给他剪指甲,给他掏耳朵,变着法地给他弄好吃的。只是在临终前的两月老爸受尽了所有的痛苦折磨。

现在爸妈都不在了,家也不复存在。虽然哥哥经常叫我们回家吃饭,但是和爸妈在的时候截然不同。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孝敬父母不是给父母钱花,给父母吃好的喝好的,还要让父母开心快乐。我们能哄孩子开心,却没有耐心哄父母开心,因为他们是老小孩,没有孩子般的天真,有的是顽固和想让孩子们都围着他们转的“自私”。

且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我们也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有我们的压力和烦恼,所以更加没有耐心。

但这都不能成为我们粗暴地对待父母的理由。我们对于父母是新生的一代,我们比他们有文化,我们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我们懂得了教育孩子的重要,也懂得了心平气和为人处世的重要。

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能够情绪稳定地泰然处之是一种令人佩服的能力。我们即便没有那么强的能力,温和地对待父母,不和父母较真,还是能够做的到的。

别试图去改变自己的父母,别要求他们性格完美,别要求他们处处公平。他们是已经定型的一代人,你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哄她们开心,让自己内心平静,没有后顾之忧,没有后悔之情。尤其他们百年以后,你不后悔对待他们的态度。

没有了父母,剩下的只有对父母深深的思念。所以尽孝要趁早,不是愚孝,也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孝,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敬重和关爱。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每一个人心中深深的忏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