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关于提高效能类的书籍很多,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工作管理、习惯养成……最终,一切的一切还是落到行动上。
今年2月,我在心里种下了一个心锚——学习为了改变,改变就要行动。仅仅是在心里种下这句话,我的行动力已经直线上升,接着,接触的一系列的书籍和课程,都和行动有关。
最本源的,是在2月份开始学习的王阳明心学,深入的理解知行合一,在事上实修。
接着,陈总在3月推荐的两本书《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然后,4月份红月老师的《成事创造营》中提到的成事中的“一步原则”
最近的是,极简无它导演课上提到的实操中“拙速成长”……
一系列的信息,都在提醒着我——行动管理,与我而言,已经是当下成长的重要突破口。
这篇文章,分享最近这三个月关于“行动”的学习感悟。
两本书籍思维导图:
学习是即时满足,行动才是真实的人生
这篇文章介绍一下我在学习行动路上踩过的一些坑。
前几年,网上一句扎心的话很是流行: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曾经我一度也很认同这句话,常常在自己没有动力学习、前进的时候,搬出这句话来进行自我安慰,是的,这句话一度成为我深陷沙发时的遮羞布——看似是自我嘲讽,其实是在自我保护。
在没有行动力的时候,内心常常有一个声音是这样的: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没有去做,懒得做而已。
人是很擅长自欺的动物。
细细思考这句话,认真琢磨下,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结合自己过往一次次深陷沙发又努力摆脱沙发的经验以及对周围人的观察,我总结出以下两类“知道过不好人生”的人:
一类是认为知道自己很多道理,从此不再学习,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是在验证自己知道的道理
另一类是陷入学习的即时满足中,鲜有行动或者不能持续行动
我的故事
过去我经历过第一类到第二类,现在我在全新的第三类——行动体验
我曾经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对于自己的的认知十分看重。从小打到没吃过什么苦,一直是老师心尖上的人 ,学习没费过什么事,是不少邻居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这就落下一个问题,以为世界就是自己以为的样子,所以刚工作那两年,傲慢上天,好在工作没有掉过链子,是个干事儿的人,所以领导也很看重,但一直是按照自己以为的方向去成长的。
16年从成都到广州,整个大环境的变化,才看到了自己过去是井底之蛙,后来李先生从广州去到深圳,常听他说一些职场经历,慢慢的看见过去自己的狭隘。
曾以为的认知,不过是自以为是的闭门造车。记得在罗振宇的一次演讲中听到过这样状态的一个比喻:以为自己有了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原来自己以为的正确,不过是以为的“锤子”,看什么都像在印证自己的正确,从未真实看见过真相。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习,疯狂付费学习。
大概在2018年起,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十分流行,买了很多课,很多书,每年几乎三分之一的收入我都用来学习投入。
学习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在进步的错觉。
真正给我当头一棒的是我在2020年想要换工作时的经历,当自己真的面临被他人评价和筛选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曾经坚持半年每天背的英语单词,并不能让我在面试时流利的说出顺畅的英语。过往看的书籍和学的课程,并不能让我在面试时快速成体系的呈现给别人。反而是我的工作经历、项目经验让我加分不少。
那段时间的面试,让我意识到,只学习不行动,没卵用。
所以后来,我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深度,体验式学习,2020年至今两年的学习,我一直尝试让自己体验式学习。不论是工作技能提升还是其他方面的学习,我越来越多的偏向于实际的行动。
为什么要学习?
为了改变
如何改变?
六个字:行动!行动!行动!
为了练习英语口语和演讲,我参加过头马双语演讲的俱乐部。为了训练自己的书写能力,我参加过每周一文的写作社群。为了让自己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我参加了线上线下很多静坐、冥想训练营。所有筛选的课程的标准都有一条,是纯理论还是有实修的行动体验部分。
我是一个很擅长自己打鸡血的人,在别人看来,就是行动力强。行动力强有好处也有坏处,其中一个坏处是,如果行动方向错了,会比别人错得更快更远。
随着我参加的行动实修训练营越来越多,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很疲累,太多的体验,没有真实的将体验化为生活秩序的一部分。结束训练营的我,常常会被打回原形,甚至我发现自己囤积了不少自己不曾打开的课程。
在知识付费便捷的今天,不少人如我一样,陷入到不能持续行动的陷阱中。让我从梦中醒来的是这样一件事。
2021年下半年,我的一位线上老师,十分感慨的向我们揭露了她线上课程背后的数据:
她的课程自开营,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打开课程听了 。而真正听完课程,还写了作业的,就只有一个人。最后,她说到“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程度!”
这句话敲醒了我,我那时候就时这样的大多数。
接着发生的一件事对我来说也是当头棒喝,就是2021年工作角色转变,由体系工程师转变为QE主管,我发现学习了那么多管理的技法和心法,自己在成为管理者之后,实际能想起来用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情绪来的时候,并不能调取知识。
在那之后,我清理了自己很多课程学习计划,只持续探索一件事,静坐冥想,了解自己。
我发现自己的的学习行动之路,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再到现在的第三阶段,不过是我以为跳出一个陷阱,其实是进入另一个陷阱。从始至终,我不知道自己最终要去的方向,一直像一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看到什么都想去学一学,开始得快,放弃得也快。在面临实际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时候,并不能游刃有余。
想要停止这一且,我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使命。如今,对于自己的使命和爱好,我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认识。具体不延展,欢迎来讨论。
了解自己到这个深度,才知道自己学习和行动到底为了什么。
这个过程,读了不少自我探索的书。帮助我的有《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思考快与慢》《箭术与禅心》《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冥想》
具体内容不过多分享,给有缘人撒个种子。看起来,写得有点远,和行动学习的分享不搭噶,回来说说为什么会到自我探索这一趴。
接下来,谈谈两本行动书籍的读书感悟:
任何一句话或者一个理论,要放在适用的环境中。
《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比较适合我们面临一个全新的项目、新角色转变场景。整本书部分内容类似项目管理中说到的“敏捷式开发项目”的开展内容,对于破框行事、人际关系、现在到未来的转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比较适用于任何觉察有行动力不足、拖延的场景,从技法到心法都给出了一些行动方案。
具体的内容部展开说,看书的人会知道,只提一点:
两本书不约而同的有部分内容是自我觉察和认识,所以我开篇以自己的学习成长案例,给出一些反例陷阱,只想提示一点,任何行动需要的最关键的一点是深刻的自我省思,这是通往螺旋式成长阶梯的关键。这是我在2022年3月开始,在QE团队一直推进工作日复盘的原因。
否则,很容易陷入我故事中某些类似的陷阱——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放下你以为的前提,去行动就够了。
在行动中和自己对话,在行动中认识自己,在行动中看见自己的坚持,然后,持之以恒的行动。人们不佩服极端,但佩服持续努力的持续。
两本书阅读次序的建议:
对于管理者或者项目推进者,推荐先读《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
对于执行者、行动力不强或职场新人,推荐先读《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摘取《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中的几句,祝你开卷,有益。
摘:《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1.当你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干劲”和“认真”的态度,而是切实的行动
2.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3.“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决定了能否改变结果,而且,如果能够长期采取有效的行动,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
谢谢你看到这里,欢迎添加我的微信交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