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指出学习的三条原则:
一是主动学习,学习应当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或消极接受,仅仅靠阅读、听课而不自己动脑筋很难学到东西,更谈不上学到很多东西。李希坦伯格曾说:“那些曾使你不得不亲自去发现的东西,会在你脑海里留下一条途径,一旦有所需要,你就可以重新运用它。”
二是最佳动机,学习应当是主动的,但若是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他就不会主动地去学习。他必须要有某些激励的因素,譬如说,某些报偿的期望才能促使主动学习。所学内容的兴趣乃是学习最佳的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愉快乃是这种活动最好的报偿。//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对所学习的材料感到兴趣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此外,除了这些学习的最佳动机之外,也还有其他的,其中有些也是值得考虑的动机。(例如不学习会带来惩罚也许是最后一个可供考虑的动机。)
三是阶段序进,康德说过“人的认识从感觉开始,再从感觉上升到概念,最后形成思想”。波利亚的理解“学习从行动和感受开始,再从这里上升到语言和概念,最后形成该有的心理习惯”。波利亚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接近于行动和感受,处在一种比较直观带启发性的水平上)、形式化阶段(引入术语、定义、证明等,上升到了一个概念化的水平上)、同化阶段(洞察事物的内部境界,让学习的内容经过消化吸收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到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中去,这个阶段一方面铺平了通向应用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打开了向更高级推广的道路)。综合而言:对于有效的学习,在语言文字表达及概念建立的阶段之前应当先有一个探索阶段,最后,学习所得将转化为学生的才能和品性,融入其中,变成精神素质的一部分。
个人读完后觉得,学习的三原则解释了有效学习是什么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与步骤。有效学习是什么呢?是主动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是需要自己动脑筋自己思考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需要学习的动机,当然如果是最佳动机更好,如果没有那第二、第三动机要比没有动机强。为了营造最佳动机,首先说说做为老师,那么需要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本门学科的乐趣,感受到学习本门学科的乐趣,然后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比如及时批改作业,及时辅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上进入良性循环。那么做为家长呢?怎样让孩子有最佳的学习动机呢?我觉得一是持之以恒地督促孩子完成每天应该完成的任务,让孩子在坚持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好的习惯中受益,二是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给予孩子反馈。
有效学习的三个阶段,先要有行动,在行动中有感受,然后表达你的感受,定义你的新认知,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再反观事物的内部境界,将学习的内容吸收消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转化为自己的才能与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