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
多看上发行了《皮囊》之后,我就买下了,买下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够便宜,我是觉得,这类畅销书,大多数就像一阵风,有个意见领袖推荐,在社交网络上发酵一番,人人抢着读一读,无病呻吟几句抹一把泪,便算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旅行了。所以这类书籍一直是不排斥也不接纳,看书我会有自己的一套筛选理论,合我的书我会爱不释手,不合的书,多看无益。
写了这么一段装逼的话,当然结果我还是从头到尾把它看完了,不然也不会专门为它写一篇文章。
《皮囊》的文笔不赖,蔡崇达很有才华,他的笔触细腻,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现实,却没有被现实玷污灵魂。但是我不喜欢文笔所透露的一些作者性格深层的弱小。
整本书,主角都是别人,作者像是个哀伤的旁观者,记录着他那片世界里的人物,那些人有着善良,尖酸,倔强,自我,刻薄,坚韧。所有的人,都是有性格的,无论美丑,而作者却独独隐藏了自己,把自己灵魂下的小,埋在故事里的人物中,然后将他们放逐,以哀伤的口吻祭奠。
故事里每个人,都有两种状态,挣扎与妥协,挣扎的人不甘心命运,不甘心生活,不合群,更自我。像小镇酒楼的女主人,像天才文展,像蔡崇达的父亲母亲,他们带着对命运天然的不服,试图用最爆裂的方式战胜命运,我知道,他们这些人,痛苦挣扎的过程,一定也是蔡崇达本人二十多年的写照。
而那些所有与命运妥协的人,又代表着蔡崇达对回归的渴望,可是他自己也知道,和文展一样,他们都回不去了。他发现,无论以何种姿势与命运抗争的人,最终都逃不了妥协。
他借助记录别人最终却记录了自己,依靠回忆,不过就是用自己的情绪和性格重新描述过去。所以,这本书,写了很多人,有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邻居,他的玩伴,有整个小镇的生老病死,但最终,其实他都只是写了他自己,写尽了他情绪里杂糅着的暴躁,不甘,倔强和妥协。
看完这本书,我有些难过,不是因为命运的吊诡,也不是因为那些人物的倔强和委屈,而是因为我发现,无论是谁,都被命运折磨着,不论你以何种姿态面对生活,是挣扎着抗争还是无奈的妥协,这种折磨都不会消减或者增长,因为灵魂困固在皮囊里,生活永远是不自由的。
少有人再去谈论什么是生活,因为在人们的普遍定义里,获得功利性的收获,获得所有自己还没有获得东西,才可以真正的开始审视生活,谈论生活。所以,人们愿意在这一阶段吃所有要吃的苦,忘记生活,甚至忘记自己。我真真切切的明白这个道理,但依然无法让自己从这个泥沼里脱身,世人大都无法做到像阿太(蔡崇达曾祖母)那样,真正舍得了这身皮囊,知道如何让自己的灵魂和这身皮囊分离。
高晓松说,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连才情豁达的高晓松,也是挣扎在这个皮囊之中,渴望自由,于是我意识到自己写了一篇无病呻吟的思考。
Ps . 所有有梦想的人都在努力奋斗,哪还有时间去谈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