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书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区别,友情意味着两个人和世界,而爱情意味着两个人就是世界。
如果是这样,我希望两个人的世界能小一点,在你需要的时候,对方就算不能第一时间出现,也能给你不可替代的安全感。
1
女神节那天我看到好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如下:
凌晨四点十二分,宝宝已经哭醒一个多小时了,这段时间莫名其妙半夜大哭,无论如何安抚都没有用,我只能抱着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最恼人的是,我浑身上下起了好多大片大片的疙瘩,奇痒无比,给老公发了个微信,他肯定也是听不见的,我,想我妈了。
好友的儿子一岁多,她自己全职,老公工作忙且经常出差,其实好友性格特别好、乐观开朗很少负能量,宝宝也带的很健康,我们经常一起交流育儿经验,然而,她得有多无助才会在凌晨四点敲下这段话。
找她聊的时候她说,真羡慕你有那么顾家的老公,你就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全职妈妈,有时候厨房的下水道堵了,硬着头皮尝试去通,觉得自己像个战士,可是卸了盔甲她也是个普通人,每天战斗般的日子还真是有点累。
她还说,其实自己最怕的不是日常的琐碎和做不完的家务,而是那种暗无天日,一个人重复的孤独感,曾经许诺携手到老的那个人,打电话说忙,发微信不理,回到家还各种挑剔。
她只是希望,他能在育儿路上做出父亲应该有的引导和榜样,而不是一味地吹毛求疵指责母亲,她也希望,不管自己多忙多累,他都是那个随时可以依赖的人,不是物质,是精神上的依赖。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依赖和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2
我认识的另一个全职妈妈m,同样的付出但完全持相反的态度,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觉得自己特别宠爱老公,虽然经历了相亲闪婚、辞职二胎、婆媳不和,自己带小的照顾大的,但是她勤快能干,全身心为一家人付出牺牲,从来不抱怨,特别心甘情愿。
你一定会问,她老公特别能赚钱吧!
事实上,结婚多年,他们两个人在金钱方面一直保持AA制。
m认为自己就是最完美的中国好妻子,她承包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每天早早起来光早餐就做四样,老公回家再晚,她都要等他回来一起吃晚饭,然而,结果是,他两差点离婚。
为什么?
因为她老公觉得,你那么强大独立,你一个人能搞定所有的事情,那他还有什么存在感,他的妻子不需要他不依赖他,完全是各过各的日子,他觉得压抑。
后来两个人经过彻夜长谈,重归于好,但是m说,这次经历给她好好上了一课,原来女人要适当的学会示弱,两个人相处要学会相互依赖,他们的日子分工明确,太严肃。
是啊!夫妻之间最好的状态不是相互抱怨,不是各玩各的,而是两个人一起玩。
3
看到他们的故事,也许真如好友所说,我可能属于全职妈妈里幸福指数还算高的人。
以前,我总觉得和老公的爱情实在太平凡,每次当我想记录点什么的时候,真没觉得有什么刻骨铭心的经历。
后来看完鲁瑾老师的书《那些感情的实话你敢听吗》,才懂得,爱情分两种,一种是看上去很美好,另一种是因为平淡所以真的美好。
太多人走过热恋浪漫轰轰烈烈,回归到过日子和扮演起家庭的角色,总是不甘于平淡又无力改变,于是从不甘心变成彼此伤害,却忽略了那些本来可以让你幸福的微小因素。
于是有人问,你们婚前婚后的生活差别并不大,是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我们会培养一些彼此依赖的小习惯,比如一起做饭、一起追剧、一起陪孩子等,尽量所有的事都能一起参与,我们很少把工作和生活搅在一起,而好友和m的家庭,都是一方在付出,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如果说最好的爱就是随时可以依赖,那么,最正确的依赖就是在所有共同的日子里,两个人都能参与分享、互动交流。
就像刚毕业那年,一个小女生,和我年纪相仿的同事,那个时候她说,她最羡慕的爱情是那些住在出租屋里一起炒菜一起吃饭,然后一起边刷碗边聊天的小情侣,很简单很美好很幸福。
因为那时候的爱最纯粹,眼里只有彼此,所有的事情都一起参与,自然依赖感十足。
电视剧《青瓷》里有个片段,小璐跟冉冉说:我们的爱情可能没你们的轰轰烈烈,但一定是温暖的,细水长流的!而我能想到细水长流的爱情就是那种随时随地的依赖感,彼此需要的时候,彼此一直都在。
这种依赖和独立无关,我可以金戈铁马也可以温文尔雅,可以胭脂凝香也可以洗手作羹,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由,而两个人时,我们要学会参与到共同的生活中,彼此依赖。
我可以洗衣做饭你也可以,你可以端茶递水我也可以,没有分工没有阶级,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为了这个小窝增加爱的温度,而不是特别一本正经的,各过各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