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划痕105、那辆古董车

大概在1964年秋,父亲从保定供销社供应站前屯中心店调到了铸造机械厂商店。

1962年秋,父亲所在的保定市第二炼焦厂下马,他调到保定市供销社供应站前屯中心店大汲店供销社,当了售货员。1963年秋,父亲从大汲店供销社调回中心店,由售货员改任仓库保管员。

到前屯上班不久,父亲给我讲了一个有关我们老苑家的离奇故事。他说离前屯中心店不远的地方有个苑七里店村,是因宋代时有苑姓人家在此定居而发展起来的,村里姓苑的人很多。这个村的人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姓苑的曾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但管家的却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一次这个苑姓家族出殡,正好碰上皇帝出巡,皇帝看出殡的人这么多很嫉恨,就找借口杀他们,结果苑姓家族的人四散逃命,分散到了全国各地。这个故事过于离奇,我觉得不可信。后来得知别的地方也有此类传说,不知根由在哪里。

调到铸造机械厂商店之后,父亲的职务也有变化,由原来的保管员改任会计,另外还调了工资。

父亲涨了工资后,还补发了一些钱,就决定用它买一辆自行车。

在我们院儿的邻居中,我们家是唯一没有自行车的。我们院儿买自行车大概在60年代初,全哥最先买的,张大大第二买的,久大大第三买的,安哥第四买的。只有我们家一直攒不出买车的钱来。

这次父亲补发了工资,再加上家中积蓄,应该差不多能买一辆了。父亲说,他要给母亲买一辆26的小车。

其实父亲也没有自行车,但他有车骑,他骑公车。自从到焦厂上班之后,他工作过的单位都在郊区,这样的单位都备有公车,以便职工回市里时使用,他就一直骑这样的公车。我曾用父亲的公车练习骑车,那车是28的,又高又大,我骑上去总不能把脚蹬子踩到底,很不舒服,就盼着我家能有辆26的车,没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调资之后,父亲开始淘换自行车票,最终别说26女车票,就是28男车都没有找来。

找不来车票,父亲只能去旧货市场买二手车。那时保定最大的旧货市场是小集街旧货市场,父亲就去了那儿。

车买回来了,倒是我想要的26小车,但也太破旧了,车把基本上没有了电镀,一个把套儿还摔了一块儿;瓦圈和辐条锈的没有一点儿光亮,外胎的花纹都磨平了;座子是硬皮的,没有弹性,却有破洞;最怪的是后衣架,用偏铁加工的,大而方,还没有夹子。中轴上有黄铜焊过的痕迹,看来还有内伤。

它跟院里邻居们那些乌黑闪亮的新车一比,晃得太土太旧了,我看出母亲也有些不满意。可父亲解释说,这车子在当年可是王牌车子,小日本生产的,叫“富士霸王号”,他听卖车的人说,是日本鬼子占领保定时带过来的,保定说不定就只有这一辆呢。听父亲这么一说,我又仔细打量这辆车,那车架子和车标确实有古董的气质,闪着包浆的光泽,没有一点儿锈痕。车把虽说看不出电镀,但表面棕红,还很光滑。可其它部件就都不行了,父亲说那些不行的部件都是后来换上去的杂巴凑,所以旧得快。

为了让它顺眼一些,父亲下了大工夫擦拭,还给车座子做了一个加棉垫的布套。再看,感觉也不错了。

父亲一直说它好骑,可我试过之后却觉得它有些重,不像飞鸽新车那么轻灵。虽说如此,我还是高兴,毕竟我们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还是26的,小孩骑着不显高。

为了能多骑车,父亲教母亲骑车子时我也跟着去。不知为什么,母亲就是不敢“溜”车子,如果硬让她“溜”,是一“溜”就倒。而不会“溜”就没法骗腿上车,急得父亲直叹气。最后父亲想出了绝招,让母亲先坐到座子上,再由他扶着后衣架推动,让母亲学着蹬。

母亲就这么着学会了骑车,但还是不会“溜”,上车时要先骗腿坐上去,再硬蹬着走起来。下车时要先把车刹住,再左脚支地,骗腿下车。没想到她的这种骑车方法,还固定下来成了永久模式,每次我看她上车下车,都觉得笨拙得难受 。

就这辆我不太喜欢的“富士霸王号”,日后却为我们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母亲一骑就是十几年,后来我和我妻子又都骑过。1976年我妻子户口办到保定,母亲看她上班太远,要步行一个多小时,就把自行车让给她。妻子直到换了工作后才把车子还给母亲。1981年,我的自行车被小偷偷了,没法上班,母亲又把车子让给我。我直到买新车才把它还给母亲。母亲退休后,没人再骑,它也退了休,静静地呆在父母楼下的小屋里。

父亲由于能骑公家的大破车,一直没有买车,1990年退休后偶尔去远一点儿的地方,就骑母亲的“富士霸王号”。这辆车是退而难休,还得继续发挥余热。

回想起来,父亲为孩子们买过不少新车,却没为自己买过新车,就是这辆破旧的“富士霸王号”陪伴了他们一辈子。

父母去世后,他们住的房子给了一位亲戚,那辆破旧的“富士霸王号”也就和楼下的小房一起交给了人家。至于人家怎么处理的这辆车,就不得而知了。

(照片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