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开始喜欢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个很美的已婚女士。她的声音端庄而甜美。每天最盼望的就是上课,见到她。她也是我的写作启蒙老师。
当时她要求大家开始写日记。她讲解了日记的写法,还给我们念了一篇范文。为了让她开心,我们纷纷模仿范文写出了人生的第一篇日记。
现在想想,都写了些什么呀。她看了那么多相似的日记一定哭笑不得。但并没有评论,只是鼓励我们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她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句话非常有魔力。直到现在我依然常常说给自己的学生。别人有别人的好,但你的特点也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
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后来整理时,发现居然有那么多本。有一些页面都变黄了,纸张都变脆了。
她只教了我两年,就回到她的家乡北京了。
02
我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收拾自己的书柜,偶然发现自己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翻开一看,有一篇是《春天来了》,教我们做景物描写。
我第一次看到:描写景物应该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按照景物之间的关系描写。反观自己的文章,随意性太强,想一出是一出,没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回校看望语文老师时和他聊到这一点,他说:第一节上课就讲了怎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你现在才发现。当时上课在干啥?
然后又赠我一本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本想拒绝,因为自己早已看过了,但不敢惹他生气,就拿回家重新看,原来鲁迅先生写得这样有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以前看时总觉无趣,如今再看,每个人物都很生动。
我仿佛看到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的长妈妈,严谨治学,胸怀博大的藤野先生......
老师还建议我写读书笔记。要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并且让这种记录常态化。
这种记录一直持续到现在,这多亏他当年的要求与提醒。
03
我最终选择了英语专业。有一门基础课就是英语写作。大学时练了4年英文写作,主要是应用文体写作。
我的写作老师之一是一位英国学者,熟悉之后他常常拿我的作文到班里念,最后总会很激动地评论:Excellent. Right?English is just as beautiful as Chinese, isn’t it? (很棒,对不对?英语和汉语一样美,对不对?)他对我们作文最好的评价就是:like a native writer(就像是地道的英语人士写的)。
英语作文更强调逻辑性条理性,而汉语作文,强调故事性与情感性。
这是我个人的认识,可能有些偏颇。当时是这样总结的。
04
毕业后一直做英语教师。有一次去同学家玩,她是个小学语文老师,教4年级。当时正在改学生作文。
我随手拿来看了一篇,一个小朋友写到:小狗带到我的家,和她的妈妈分开了,小狗多难过呀。我和爸爸来到阿姨家,我和妈妈分开了,我多难过呀。
我一下子就被触动了,同学说:这个女孩父母离婚了。她的爸爸带着她再婚了。最可怜的就是孩子。
她给孩子的评语是:小狗慢慢适应了新的生活,很开心。你也要慢慢适应啊。老师爱你。
这对师生给我上了很生动的一堂写作课,要写出真情实感,准确地表情达意。
05
我最近的写作老师是我4岁的儿子克鲁尼。他是个安静的宝贝,却常常说些奇妙的话。
比如:妈妈,可是,好像我们还没有长大!
妈妈,你要上班,可是我喜欢在家里玩。
林林拿我的书了,我要大声说:快放下!这是我的,不是你的。你可以坐下来听我读书。
妈妈,我好像还是最爱你。
他的话给了我很多启发。
06
其实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作品,文章,思想打动了我们,进而影响了我们的写作。
比如单田芳先生,直到今天,走在街上还常常能听到他讲的评书,明白讲故事讲到精彩处要会说: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用最平实的语言让我们见识了真正意义的恐怖。
比如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对于情爱之美的浮华修饰。
......
感谢你们,让我爱上写作,明白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