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抽出两天碎片时间把买了好久的吴军《大学之路》看完了,这本书讲本科教育比较多,研究生教育以及科研谈的相对较少。将其中我比较关注的有关研究模式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1. 跨学校合作研究
CLSP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举办夏季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并不是像一般学术会议那样大家坐在一起交流交流, 是大家在一起工作的封闭开发活动,时间持续六周。CLSP夏季研讨会面向全世界的学者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建议,表明自己希望做什么课题,CLSP收集到议题后便开始预审,对于通过预审的课题课题建议者会被邀请参加终审答辩会,为了方便政府官员参加,会议—般选在华盛顿特区附近。CLSP要为每一个从外地来的参会者出差旅费。每年—般会有三个课题获得经费支持,相近的课题可能会被合并到那些入选的课题中。提出课题的专家自然就成了未来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他需要组织—个8-10人的团队包括两三名教授或者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两三名资历较浅的研究人员(比如博士后)以及三四名学生。这样,每年夏天都会有来自全球的一流科学家到CLSP工作,夏季研讨会的人所带来的技术都必须和所有参与者共享,当然他们在夏季研讨会上做出来的成果也可以免费地拿回去使用。由于工作的的目标非常明确,参与者都是严格挑选的,再加上是半封闭开发,因止,一次夏季研讨会结束,都会有不少成果并会发表相应的论文。
反观我所经历的跨学校合作,在项目申请阶段比较紧密,项目执行阶段则很难紧密合作。尽管这样,在申请阶段紧锣密鼓的合作,也获益不少。简单的例子,有次准备申请答辩的PPT,清华的科满和我分享了一些经典的SmartArt的模板,后来我一直很受用。
2. 同学校跨学院、跨系合作研究
在美国的大学里,成立一个跨系的实验室远比中国国内容易。因为在美国,两个来自不同的系进行科研合作的教授,将同一份成果拿回到各自的系里,可以分别请功一次,将来提升时这份成果一共被认可了两次。而在中国的,合作的一方将科研成果拿回自己单位时会被认为减少了一半,因此跨系合作比较难,这导致合作精神较差举个例子,上海交通大学在做世界大学排名时,对于重要论文一项的得分是这样计算的:第一作者所在的学校给最大百分比的分数;第二作者所在的学校得到第二大的百分比,以此类推,所有的权重加起来是。在这里我不想评论这种计算方式是否合理,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反映出大学对于合作的态度它觉得几方合作得来的成功应该是大家分,多一个人分的话,自己的成绩就少一分。这样一功应该是大家分,多一个人分的话,自己的成绩就少一分。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奇怪为什么国内很多系和研究所在重复研究同一个课题。比如我在清华时,研究语音识别、手写体识别、多媒体的有好几个课题组,相互之间不仅不合作、不交流,还相互竞争政府经费。在美国的大学里,如果几个单位合作取得成果,每一个参与单位都会把这个成果百分之百算成是自己的,这样一来不仅跨学科实验室会非常多,而且通过交流合作能产生出新思想。
这个就不多说了,呵呵。
3. 斯坦福和MIT研究模式
远离首都华盛顿,斯坦福很难从政府申请到经费,有的时候也不得不为经费发愁,相反MIT等从政府较易获取经费的单位则好很多:
经费的申请
研究经费来源的不同导致二者研究模式的差别:
斯坦福研究模式
MIT研究模式
斯坦福的这种研究模式来之不易:
莫小看这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