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草萋萋,
野艾茸茸淡着衣,
无意争颜呈媚态,
芳名自有庶民知。
家乡的艾蒿,在田边地头,坡坡道道最多,一丛丛,一片片,长在我记忆之中。小时候,村子里家家房前屋后、墙角檐下,随手种上艾蒿,春来雨水充沛、土地湿润,艾蒿长势很好,在那片黄土地里,它总有一席之地,不落俗套,形成了鲜明的特性。
艾叶草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散发一股浓烈的清香,在旁看着、闻着,感官知道它存在的同时,也将它的形态和气味留在了记忆的深处,直到今天也没有遗忘。
农历五月间,新生的艾叶绿茵茵的,卓然而立,高可及腰。端午节的清晨,叶子擎着晶莹的露珠,身披着薄雾的纱裙,如待嫁的女儿,温婉柔美,静静地伫立,等着晨光唤起采艾人。小时,每到此时,奶奶便会采下艾叶,晾晒、研磨、或搓成艾绳、或捏成宝塔样包在旧报纸或牛皮纸里,待到秋收后灸治一家人一年的伤劳。因此艾叶草和乡下农人,就像是生活中的朋友,总有点离不开的样子。它是很好的中药材,可散寒止血,也可解决皮肤搔痒问题,用火点燃焙干的艾叶,让它熏灸人体筋络穴位,能减轻风湿痛症。
艾绒做成艾炷—宝塔样的小堆直接放在切好的生姜片上,点燃塔尖等着姜片受热,然后把姜片在几个穴位之间挪移,只要让皮肤保持温热,不被灼伤就可以了。经历春种夏耘秋收的母亲落得腰酸腿痛,于是每到冬天的夜晚,奶奶便点燃艾绒为母亲灸治。艾绒燃烧时,看不到火苗,只有独特的清香随着袅袅的烟雾弥漫,在香气缭绕中,艾草体内自然天成的纯阳之气,源源不断地输入穴位,输入人体经络。“艾”就这样变成了缠绵悱恻、百回千转的“爱”。我们也在这融融的艾香里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艾草,用它青春的颜色和温柔的气息,涵养滋润着我们。
就这样儿时的我喜欢上了艾草,喜欢艾草那清苦浓烈的香味,喜欢艾草那混合着泥土和阳光的温暖气息。
《诗经》里说:“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孟子》云:“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艾以叶入药,味苦,无毒。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更是对艾叶品格的最好总结。
就是这种不起眼的植物,为许多人除去了病痛之忧,成为寻常百姓生活中必备之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远离了故乡,但我对艾草的热爱却与日俱增,每逢端午之际,我都会想起艾草,不为驱蚊,也不为避邪,只是喜欢它苦涩中发出的淡淡清香。